追随孙中山的“曲江之星”汤漪
(曲江自然村汤氏宗祠,汤漪曾在此读书)
汤漪,原名文漪,字斐予,江西泰和人。清光绪7年(1881年)出生于南溪乡五星村曲江自然村一个书香之家。汤漪幼承家学,读书刻苦。清光绪29年(1903年)汤漪参加南昌乡试中举人,自此名显于乡,人称“曲江之星”。
曲江,因村旁有一弯曲小江得名;生逢乱世的汤漪,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却也奔波流离,曲曲折折。
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
因科举废除,西学日兴,汤漪受维新思潮影响,胸怀改变国家命运的抱负,东渡日本求学。留学期间,汤漪参加了同盟会,并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在留学生中威望显著。
清光绪32年(1906年),汤漪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预科,清光绪33年(1907年)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预科学习。毕业后的他于清宣统2年(1910年)又先后游历考察了英、法、意、德、俄等国。清宣统 3年(1911年),汤漪返回祖国,适辛亥革命。同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首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
汤化龙、
黎元洪联名通电全国响应。10月23日,九江新军率先攻占湖口、马当要塞,成立
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推马毓宝为九江都督。10月31日,南昌新军亦举义反清,成立江西军政府,推协统吴介璋为江西都督,江西省宣布独立。汤漪因积极参加江西新军起义,成为南昌风云人物,被公推为江西军政府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各独立省都督代表会议。
代表江西投孙中山一票
清宣统3年(1911年)11月15日,各省都督代表通过“武昌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的议案。11月24日,各省都督代表转赴武汉中央军政府。12月上旬,颁布了由汤化龙、
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29日,转赴南京各省都督代表在江苏咨议局礼堂召开会议,推举浙江都督代表汤尔和为会议主席,主持临时大总统选举。参选的有17个省独立代表共45人,每省只有一票表决权,汤漪与江西其他代表协议投了
孙中山一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
总统府宣誓就职,汤漪荣幸地参加了总统就职仪式。
主持起草第一部宪法遭逮捕
民国2年(1913年)4月8日,民国第一届国会开会,参议院正式成立,汤漪当选为参议员,其首倡
高薪养廉,提议参议员年俸5000元议案,被参议院通过。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汤漪当选为委员长。10月4日,他主持修订的《大总统选举法》议决通过。10月14日,他在天坛祈年殿主持起草了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法草案》,共计11章113条。该宪法规定政府组织采用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袁世凯为与议会争夺宪法公布权,唆使美国人、日本人撰文攻击汤漪主修的《天坛宪法草案》,并派人前往宪法起草委员会干涉制宪,当即被委员长汤漪拒绝。10月25日,袁世凯恼羞成怒指使各省都督、民政长通电反对《天坛宪法草案》,谓宪草为汤漪等国民党议员操纵。汤漪对袁世凯的强权政治不予理采。10月31日,汤漪坚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议经(三读)程序议决通过《天坛宪法草案》,并向参议院弹劾袁世凯。气急败坏的袁世凯下令将汤漪逮捕下狱。宪法起草委员会因汤漪被捕群龙无首,11月10日被迫宣布解散。
袁世凯的专制暴行激怒众人,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奋起申辩,并与袁世凯针锋相对的斗争。12月15日,袁世凯成立政治会议以取代国会。民国3年(1914年)1月10日,其又下令停止两院现有议员职务。孙中山先生为维护宪法,反对专制政府,决定再造革命。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汤漪经同乡李国珍保释出狱,与张耀曾、谷钟秀等发起组织民宪党,配合中华革命党为“实行民权,民主两主义”而斗争。
反贿选拒投票的“超然派”
民国11年(1922年)6月,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曹锟驱逐大总统徐世昌,重扶黎元洪出任总统。8月,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恢复,参、众两院议员相聚京师。10月11日,国会举行第三期常会,汤漪再次当选为宪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曹锟欲控制国会,为争取总统选票以碳敬、冰敬名义向议员行贿,并按月发给议员津贴。孙中山、段祺瑞、
张作霖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敦请汤漪将旧国会迁往上海。在汤漪的游说下,700多名议员南下。因上海议员每月只能领到300元津贴而北京议员月收入600余元,在沪部分议员受金钱诱惑又纷纷回京投靠曹锟。民国12年(1923年)6月6日,曹锟指使直系军阀政客迫使国务总理张绍曾下台,政府陷于瘫痪。
曹锟欲当总统,在北京甘石桥设立议员俱乐部作为大选活动机关。凡参加“宪法会议”的议员,每次会议发出席费20元,每周参加常会的议员可领出席费100元,通过高价收买,国会800名议员,竟有500多名议员参加了俱乐部。10月1日,曹锟送给俱乐部议员每人一张支票,特殊票为1万元,普通票为5千元。10月5日上午,曹锟见议员俱乐部人数已达法定人数,遂召开国会选举总统。到会议员593人,曹锟以480票当选为总统,时称“贿选总统”。汤漪坚持真理,不肯向强权低头,坚决反对贿选,他拒绝投票,因而被国人所推崇称其为“超然派”。
投身抗日的“赈济委员”
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
杨虎城二将接受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释放了蒋介石,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政治空气亦渐渐开明,因受段祺瑞案牵连、被通缉的汤漪可以公开露面从事政治活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份力量。
民国27年(1938年)4月,民国政府任命汤漪为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并由上海迁居香港。民国30年(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汤漪又只身跟随民国政府组织的一批高级官员从香港转移至重庆。民国31年(1942年)4月15日,汤漪于重庆新都招待所逝世,享年61岁。追悼大会由
于右任先生亲自主持,覃振、
李烈钧、
孔祥熙、
章士钊、王正廷、许世英、居正等均亲临参加,同年5月12日《中央日报》刊登民国政府褒扬汤漪令,追忆汤漪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贡献,汤漪为此得以恢复名誉,被称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立法功臣。
日月如梭。汤漪投身革命,无暇顾家,数十年只回泰和一次。汤家老屋尚存,历经风雨,不改威壮。汤漪有二女,一居上海,一居江苏镇江,都已年至耄耋,子孙众多,幸福地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她们也曾先后回到江西泰和老家寻根问祖,其情切切,其意深深。
(保存完好的汤漪旧居)
(汤氏旧居后庭院,汤漪出生地)
(汤漪旧居内景)
(汤漪老宅分前后庭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