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理性 于 2014-11-12 14:15 编辑
作者:泰和风水发烧友 理性 qq274464715
最近,我作为一个风水爱好者,对泰和风水大地蜀口洲进行了考察.考察蜀口欧氏风水的愿望在我20年前刚接触风水知识时就产生了,清朝两徐撰写的"地理人子须知"重点介召了蜀口欧氏尚书文壮公祖地[附图].[发图不了]前不久我考察了乐安流坑,这个村子于唐朝未年开基,产生过34名进士,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可以说是中国一大风水宝地,在那我受益非贱.在那我看到了杨曾两仙师的风水杰作和杨曾为流坑董氏做风水的故事,获得了大量的杨曾风水数据,为我研究失传的杨曾古法三合风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蜀口洲开基较晚,到现在有600-700年的历史,出进士21名,人丁分布十几个省市,欧氏是泰和的旺族,蜀口洲的风水算得上是江南第一大地,流坑风水和蜀口风水深深的吸引着风水发烧友的向往,我是一名风水发烧友.蜀口我来了,我踏上这块飘着茶香的土地,我不是去闻茶香而是去感受这块土地的灵气.
蜀口洲四面环水,是千里赣江一小岛,岛上有三个自然村组成,欧姓较多,还有彭姓和邓姓等。从风水角度看蜀口洲,它象只飞在赣水上面的鸬鹚,游在水中的乌龟。更象逆水的行船.
暂不论其形,先看来龙如何,千里赣江,百里蜀水是蜀口的水龙,四面八方来龙凝结成穴,其主要一脉来自武山.武山一支往东结泰和县城,另一支往东南经东来.马英冈开屏后,再由水推磨形石脉过蜀江入蜀口结大穴.甲子来龙.
我追着时隐时现的龙脉一路向南,终于在欧氏古村抬了头,平地突然高出了一米多,真是平地一突贵无价,这就是蜀口洲的真穴所在,崇德堂[欧氏总祠]就建在古村中最低处,突中有窝仍真穴也,左边艮寅方有一口四方水塘承接全村的肥水,[村里人说肥水不外流,]崇德堂的坐向为正子山午向[没兼],当年的风水大师充分应用了内堂水的调理,在艮寅方开水塘承接全村的肥水,从风水角度上讲,这口水塘不光是接肥水,它是崇德堂的长生方,此方有水发人丁,此水又叫贪狼水,有诗曰:第一养生水到堂,贪狼星照显文章,长位儿孙多富贵,人丁昌盛性忠良".此水又经崇德堂前流过再流入墨钵池塘[是学生洗笔的水塘,洗多了水成黑色],墨钵池是在欧氏进士书院[复亨堂]左前方,是书院的临官位,复亨堂坐甲向庚,又有诗曰:临官方位水朝堂,禄马朝元喜气新,少年早入青云路,贤相寿谋佐圣君".这两口池塘就把蜀口欧氏风水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欧阳永俊第一个登科进士至今代不乏吏。明清时期登科进士21人,举人28人,贡生、征荐159人,拔贡2人,国学生38人。官居尚书、翰林院大学生、庶吉士、侍讲、左侍郎、 左布政、副使、知府等190多人。所谓“鸣阳三凤”是指明代永乐年间欧阳哲兄弟三人都为进士,“朝天八龙”记录着正德年间欧阳嵩兄弟八人高中进士的人文盛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内堂水很重要,也不能说这两池塘就能发21个进士,[如果是这样的话谁都可自家左前挖池塘,都出进士].风水风水重在水,蜀口洲的风水也重在水.当年这位风水大师[未知其名]把蜀口的内堂水调理得如此合理,外堂水的应用也相当得位,蜀口洲是四面环水的小岛,但它的水有来水和去水,赣江大水从巽巳丙来绕左向东北流与蜀水交汇于癸丑方,蜀水从辛方来左右分开,右支向东南与赣江水交于巽巳丙方,左支向东北与赣江水交于板丁洲癸丑方.现在的板丁洲与蜀口洲是相连的,水大时也会被水分开,我们再看看600多年前的水路,那时水土流失小,河流的泥沙少水就深,水深这两个洲就分开了,那么蜀水左支与赣江的交汇处就在艮方,从整体看水,就形成了艮丙辛,寅午戍三合连珠,崇德堂正子午合局,再加上罗丁把口[板丁洲居水口],此地不出人才那我们这些看风水的人都要回家烧书了.
相传这个墨钵池塘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墨钵池塘不光水黑如墨,而且还有潮涨潮落的现象,有一天马市燕山道场的法师杨果来蜀口村做法事,路过墨钵,正好墨钵涨潮淹没了道路,法师杨果过不去,于是杨果就在黄纸上画了一道符,念咒后丢入水中,水位马上下落,从此以后水不会再涨了,水也不黑了,上半年有水,下半年干枯,再也没出过进士了.
这故事用来解释蜀口欧氏从此不进士似呼有些道理,但我觉得应从风水角度去看问题,风水学是环境学,是辩证唯物的一门学说,把风水学说成是封建迷信是太冤了,看风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问题找出来,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相信那杨果法师的那道"符".通这次考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蜀口古村当年为什么这么辉煌,而当代为什么不能重振当年雄风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