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8|回复: 21

有感触的进来看看~~“国立中正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8: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许有些朋友不知道,在我们江西的历史上,曾有所有过深远影响的“国立中正大学”。这所学校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
想到现在我们江西儿女,省内根本没什么好的学校,大家拼命往外挤,竞争惨烈···

也许是校名容易往蒋 介石想吧,解放后这所学校竟然被瓜分了,一部分师资、学校资产给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本分是现在的江西师大。

下面是一些资料:
     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创办之初,正大设政治、文学艺术、理、工、农五学院。学校的创建和胡校长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构想下,他招纳才贤,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乡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
     从立校之始到1949新中国成立,该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学界之翘楚。





发表于 2011-1-15 1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了
发表于 2011-1-15 1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6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发展。反攻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3: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正是蒋介石的字,现在被打压的不成样子了
发表于 2011-1-16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6 21: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TG能容忍中正大学存在吗,哪怕嫡传也不行,必须瓜分,否则不会有这么多所谓中正正统之争了。
发表于 2011-1-17 23: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早知道了。
中正大学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落户泰和,如不是特定时期,何至跑到泰和??!
LZ应该高兴的是,泰和是江西的“省城”!!
发表于 2011-1-18 1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8 10: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有个“中正纪念堂”
嘻嘻
发表于 2011-1-18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淡淡然723 的帖子

以前有个中正机场,现在改成了桃园机场
发表于 2011-1-19 1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杏岭弦歌  大中至正

——国立中正大学轶事

◆黄从周/文  胡龙山/图



“杏”是育人的象征,“杏林”是指给人治病的良医,“杏坛”是过去孔子授业讲学的地方。“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泰和县杏岭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前世的宿缘?

1934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与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游览庐山,看着眼前一片苍天寂地,蒋介石脱口而出:“此处最宜讲学,是办大学的好处所。”熊式辉当即建议,民国开创以来,江西虽地处文化发达之区,但一直没有一所本省办的大学,这所大学由江西来办,就定名为“中正大学”。熊式辉的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许。1936年,蒋介石拨款一百万元,作为中正大学创办基金。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建校计划被搁置。1939年后,日军大举南侵,东南数省及武汉、南昌、福州、广州等城市相继陷落,江西省政府迁往赣西南泰和县。敌军侵占长沙,四周重敌包围,万千关山阻隔,江西和邻近几省大批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青年学生从各沦陷区涌入赣西南。同时,在川、渝、滇的赣省名流强烈要求江西省尽快办起一所大学,以解莘莘学子求学之需。国内抗战局势进入到相持阶段后,赣西南基本无战事,在江西创办大学的有利因素又活跃起来。熊式辉再提旧议,1939年8月底,中正大学成立计划经蒋介石核准,“饬速成立”。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拨一百万元作开办费,由此“国立中正大学”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综合性大学。

1940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江西省泰和县正式成立,择定泰和杏岭为校址,并由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推荐,国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为首任校长。1940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地处山区的杏岭校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校本部和图书馆这两栋建筑算是相对“宏伟”,也仅两层高;其余的建筑,包括大礼堂、实验室皆是木屋青瓦。图书馆是绝大多数学人流连忘返的圣地,晚饭后图书馆就是一个超级自习室,大伙齐聚于此,吸取知识的营养,共享难得的宁静。实验室附近的几幢教师住宅,经常被登门拜师、虚心学艺的学生们踏破门槛,每到晚上11点左右要熄灯时,杏岭校区沉浸在一片安谧之中,蔡方荫、左景媛等教授还是热情地接待来访的学生们,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艰苦的环境,并不影响学子们求学之余丰富自己的生活。那时候的中正大学,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报,虽然简单,但是发行量还不错。集邮社、诗歌朗诵社、读书社等社团在建校后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年的师生都还记得:“乘公共汽车来校,汽车终点站即在校大门一侧。”所谓的大门无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点缀其间。

国立中正大学创办后,始设文法、工、农3个学院18个专业和1个研究部,吸收了大批东南地区的青年学生,还吸引了大批教授专家前来执教。学校创办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学回来的教授30人)、研究员18人、讲师22人、助教27人,职员136人,在校生有628人。胡校长上任后,知人善用、广纳才贤,在“名人名校”的办学构想下,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桑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骕先生辞职离任之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显微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的环境从西南大后方前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也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赣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学校还聘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杨惟义、陈封怀、张肇骞、严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赵竹韵、伍律、杨新史、欧阳祖经、左景媛、马博庵等。马博庵教授任文学院院长,蔡方荫教授任工学院院长,周拾禄教授任农学院院长。这些著名教授,肩负民族责任,以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里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历史的笔端上留下了坚定的背影和坚实的足迹。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牺牲教授第一人”的姚显微。

姚显微,号名达,一九零五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幼时即潜修国学,省立赣县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诸大师门下。著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年表》三部著作。一九三七年七七炮声响后,日军长驱直入,姚显微义愤填膺,报国之念油然而生,曾赋诗一首以明志:“万里无垠一望平,漫天风雪赋南征。太息匈奴犹未灭,书生亦欲请长缨。”

一九四零年中正大学成立,姚氏应胡先骕校长之邀,任文法学院历史系教授。两年后日军企图打通浙赣铁路和粤汉铁路,自浙江和湖南进逼江西,泰和告急,学校提前举行期终考试,考毕即放暑假。此时姚显微教授倡议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胡先骕校长嘉其壮举,率先捐款法币五百元,接着师生合捐一万元,泰和地方各界捐款达二万八千元。学校另拨经费四千元,补助服务团学生的生活费用。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三日战地服务团成立,校长胡先骕博士为名誉团长,姚显微教授为团长,文史系讲师王纶为副团长。团员约三十人,多为文法学院学生。服务团主要任务为战地救护、宣传、组训、赈济、慰劳和报导六大类。六月十五日早晨,服务团在大雨滂沱中出发,前往第一个目的地,赣北前线的樟树。此时疟疾流行,而战地服务团副团长王纶懂中医,于是配制大量疟疾特效药,分发驻扎此一地区的第五十八军官兵使用,即刻起到了慰劳与赈济的作用。两星期之后,七月五日,日军突然分三路,向我主力部队迂回包围而引起双方激战。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服务团亦随军转移。经过连日行军之后,团长姚显微教授和团员十一人与部队失去了联络。七月七日,正好抗战六周年这一天,他们走到了新干县的石口村,时已黑夜,筋疲力尽,实在无力再走,于是在村中的一个祠堂内投宿。

这个祠堂有前后二门,团员于就寝前,将二门以木柱牢牢堵住,以防万一。不料夜半,有人重重敲打前门,姚团长首先闻声起床前往观察,从门缝中看见一群日本骑兵,约十五人,和他们的战马,站在门外。姚团长知道情况非常严重,立刻回去叫醒全体团员,准备自后门逃走。后门打开时,惊见日本骑兵二人已在门外持枪守候,姚团长奋勇扑前夺其一枪,另一日兵即开枪将姚团长击倒于地,护卫在他身旁的团员吴昌达亦同遭击毙。殉难时,姚教授年三十七,团员吴昌达年二十四。

日军离开后,村民将姚吴二烈士遗体掩埋于石口堤边。七月十九日,学校派员携同灵柩前来石口运回遗体,并在堤边立一大石碑为记。廿八日灵柩由水路运抵泰和,从上田码头到杏岭,沿途路祭,胡校长曾抚姚教授之棺痛哭失声。三十日江西省政府暨泰和各界,会同中正大学举行公祭,胡校长亲撰一挽联云: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黉序获良师,平日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1949年5月22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以后陆续分析出江西农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在南昌市区的旧校园内,建有姚显微烈士纪念亭。2005年师大迁至其在南昌郊区瑶湖的新校区,校园内则有姚显微烈士墓。并用“取之于泰和杏岭的土,来自于泰和杏岭的植物”修建了一所“小杏岭书院”。

1989年7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台湾复校,新建校舍位于嘉义民雄境内,非常壮观,校务蒸蒸日上。设有中国文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社会福利研究所、资讯工程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立了法学院和教育学院等七大学院。中正大学的英文缩写C.C.U. (Chung Cheng University)可以诠释为:具竞争力的 (Competitive)、具人文关怀的(Considerate)、具团队精神(United) 的──这也是新时代人们对所有中正人的期许。

1990年7月,在“国立中正大学”的发祥地,“泰和杏岭小学”改名为“姚显微学校”。该校为完全小学,现有学生228人。学校设有“中正大学校史陈列室”,秉承“大中至正”的理念,学校共培育各类人才万余人。2009年,学校独立开发的“红色杏岭,特色德育”为课程资源的校本德育开发与研究课题,通过四年多的努力顺利结题,该课题被列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中正大学”、“姚显微”等英名将永流芳百世。






发表于 2011-11-4 2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日己成过去,井冈还是老毛共党的"首都呢”。
现实点,泰和连个师范都保不住,更别说建大学了。泰中的辉煌也是在历史里。现在泰和在教育产业方面,只有倒退,没有什么进步。除了修了几栋教学楼,没啥子质的进步
发表于 2011-12-5 16: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见效就顶帖。。。哈哈。。用力顶
发表于 2011-12-23 23: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和的教育在退后啊。。。
发表于 2012-2-11 1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和只是临时省府而已,时期不同,着重点不同。
发表于 2012-3-1 15: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们是师大滴 深感惭愧啊
啥都毛学到 花了好多钱 混了个本{:soso_e101:}
发表于 2012-3-1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不语、
发表于 2012-4-23 18: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和教育烂到根了,眼里只有钱,补课,送礼,请吃饭,成绩不好有钱照样上泰中。不知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学生会好吗?
发表于 2012-4-26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吹嘘了
什么中正大学,搁在现在也就是一个二本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8-17 13:16 , Processed in 0.0757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