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yanj1203 于 2015-8-26 10:04 编辑
探访红军故战场之白云山战斗指挥所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这首气势磅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毛泽东在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心情兴奋地填写的。她讴歌了这场人民战斗的伟大胜利!这次战斗是红军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典范,也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白云山一战是第二次反“围剿”中最漂亮的一次战斗。词中所写的白云山坐落在泰和县小龙镇白云山村。它是泰和县东部边缘的一座巍峨的大山,雄峙在泰和、青原、兴国三县(区)交界处。它峰峦高耸,遍山苍松翠竹,常有白云绕顶。山峰西边岩下有一座前后两栋相连、中间有口天井的古庙,这就是白云山战斗指挥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在这座古庙里亲自指挥工农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仗——白云山战斗的胜利。 白云山,海拔862米,青原区一面为南源(白云山)村,兴国一面为大龙村,泰和县一面为桥头岗(白云山)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泰和县的桥头岗、伯佐、中洞属公略县管辖,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3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我军仅3万人,毛泽东同志力排“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主张“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与朱德、朱云卿、黄公略等领导同志,在白云山下桥头岗布下“口袋”阵,围歼敌军。5月14日,毛泽东同志以白云山顶西崖下的古庙为战斗指挥所。16日拂晓,敌28师师长公秉藩率军进入伯佐坑,钻进“口袋”。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飞将军自重霄入”,五个小时结束战斗,毙敌2千余,伤2千余,俘4千余,缴枪炮3千余,敌全师覆灭,公秉藩被浮后潜逃,第二次反“围剿”首战告捷。此后,红军军心大振,从这里出发,乘胜前进,连续作战15天,横扫敌军700里,从江西打到福建,消灭敌人3万多人,缴枪两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建国前后,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古庙)被烧毁。1976年,泰和县按当年的原样修复,并作为纪念白云山战斗的陈列室,为第二次反“围剿”的重要史迹。该所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简陋的“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 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下的红军医院、毛泽覃旧居等仍保护完好,目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山(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父亲)同志,在革命低潮时期曾两次来到白云山下的桥头岗,经历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据兴国革命史记载:“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曾山率部队转移到均福山西麓的桥头岗。这时,公略、万泰和兴国的独立营和党政机关也分别来到桥头岗。三县的机关部队汇合后,曾山主持成立了中共公万兴特委,并成立了公万兴游击司令部,领导三县的游击战争。11月下旬,曾山的部队在炭子坑整顿补充后编成三个团。1935年2月下旬,曾山在兴国的齐分村,主持召开中共江西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突围往粤赣边区,和在那里坚持游击斗争的李乐天、杨尚奎会合。不幸在桥头岗遭到敌军袭击,曾山命令部队分路突围。” 白云山区红色轶事,斑斑可寻,是一所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同时这里可谓山青水绿、森林茂密、峰峦叠嶂、陡峭峻险、云绕雾锁、鸟语花香,生态环境特别优美! 探访路径可从泰和县城经小龙镇阁仕社、佰佐村至白云山村的炭子坑,路程约80公里;或从兴国县城经均福山林场到达泰和境内白云山村的炭子坑,路程约60公里,均可自驾前往,。从炭子坑有一条4公里长盘山土公路至山顶寺前岩下,再沿山路绕行约500米入寺。此盘山公路,不是一般轿车或摩托车可以胜任,可选择越野车、小型面包车或性能尚好的摩托车上山。两条路临近炭子坑时约有10公里的盘山险道林间公路,须小心谨慎驾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