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6|回复: 13

说说我的先辈和吉安泰和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4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一、孙明传
清•刘绎①
--光绪吉安府志

孙明,字启东,泰和浮潭②人。少失怙,事母孝,贾湖南常德府,母殁,哀慕其终身。倡筑鹭洲堤,置南宫宾兴会于都中,县试馆于省垣,修吉安本梧③祠,捐修早禾渡桥,捐澄江书院膏火,增贡院号舍,为宗族补偿赋,立义庄义屋,计义举不下数十万金。性朴实,自奉俭。咸丰三年夏,粤冦④围省城,以二万金饷军。生平见义乐为,不署名,不邀奖,人问之,则曰:“承母故训。”两湖江⑤省间皆知有孙孝子。咸丰元年,举孝兼方正⑥。子淓,有父风,旌义士。咸丰四年,启东捐资独修吉安府试院,五年及十一年,吉安重经冦变,毁试院,子焕衡⑦、孙鸣谦⑧以巨金两次修建。

(1)刘绎:字瞻岩,江西永丰人,道光十五年状元,为清朝江西最后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书房。主讲江西吉安白鹭洲、青原山两书院前后近30年。白鹭洲书院留有其名句:“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
(2)今泰和县沿溪镇江畔村。
(3)王本梧:咸丰元年,授江西吉安府,赠道衔,赏世职。
(4)为太平军。
(5)湖南、湖北和江西省。
(6)孝兼方正:清代科举一种,一般为皇帝即位当年推举。咸丰元年,泰和共举荐三个孝兼方正。
(7)儿子:孙焕、孙衡,均授员外郞。
(8)孙子:孙鸣谦,任工部郎中。


译文:
孙明传
清•刘绎

孙明,字启东,江西省泰和县江畔村人。少年时父亲早逝,对母亲很孝顺,在湖南省常德市经商,母亲过逝后,一直很悲痛和思慕。他首倡修建吉安白鹭洲堤,捐修泰和县禾市渡桥;他在北京修建南宫宾兴会,在南昌修建泰和试馆,修建吉安府试院;他修吉安知府王本梧纪念祠和明代大儒罗钦顺祠;他增建吉安府贡院宿舍,带头捐赠澄江书院万金;他为本村族乡亲补交国家税赋,购置公共田地,修建公共房屋,免费供给困难村民使用,这些义举花费不少于数十万金。
他性格纯朴刚正,自来节俭。咸丰三年夏,广东匪冦包围南昌省城,启东先生捐助军饷二万金。他生平见义勇为,不喜欢留名,不喜欢邀奖,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只说:“遵从母亲的教诲,继承母亲的志愿。”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间都知道有个孙启东的孝子。
咸丰元年,启东被朝廷举荐为孝兼方正。他的儿子孙淓,有父亲的风范,被表彰为义士。咸丰四年,启东先生单独捐资修建了吉安府考试院,五年和十一年,吉安又遭受匪冦侵犯,催毁了考试院,他次子孙焕、孙衡和孙子孙鸣谦花费巨资两次进行修建。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吉安府督学试院

督学试院在庐陵县廨后,康熙四十五年知府修建,后圮。咸丰四年,泰和孙明捐资独修。六年,寇毁。九年,明次子员外郎衔焕、衡,孙工部郎中鸣谦重建。十一年,寇再毁。同治元年,明子及孙复修,郡人刘绎记。

译文:
吉安府督学试府在吉安县衙后面。康熙四十五年,吉安知府修建。后来倒毁。咸丰四年,泰和江畔村孙明独力修建。六年,寇匪捣毁。九年,孙明次子员外郎孙衔、孙焕、孙衡和孙子工部郎中孙鸣谦重建。十一年,寇匪又捣毁。同治元年,孙明儿子和孙子再次修复,状元刘绎记略。
试院前为仪门,仪门外为头门,门内为青云亭,两旁各建庮(you),为儒学和及廪生点名及憩息之所。仪门内左右列文场,分子丑十二棚,东八棚,西四棚,棚三百号,号共三千六百座,皆以石柱钉厚板。中为大堂,较旧制更进七丈,大堂之后为中立亭。进为二堂,旁各为屋十六间。堂后增三级,亭旁开文笔池。又进为三堂,旁各为书房六间。三堂之后增讲武台,余基即为箭道,共计深五十余丈,宽二十五丈有奇。四围墙用三和土砌石筑成。
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吉安府试院三毁三建,由泰和浮潭孙明一门三代接力完成,堪称古代捐资助学壮举,在吉安府志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孙明一门,具有强烈经世和家国情怀,具有忠孝仁义和善良慈悲的传统品质,具有济人接物和无私奉献的广阔胸襟,对国家、社会和民众怀有浓浓的情意。他身为儒商,并非最富的,却是当时吉安最热心公益事业者之一。他的善举足迹遍布京城、南昌、吉安、泰和,他乐善好施,捐助军饷,建桥修路筑堤,设立公田公屋,他更是倾心教育事业,修试院、试馆、书院,资助莘莘学子和科举士人……最为称道的是,他仁孝传家,一门忠义,父昭其子,兄勉其弟,主动请缨修建吉安府试院,其后,十几年间,试院三毁三建,三代接力修建吉安府试院,恩泽邑人,留芳千古。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吉安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市内赣江白鹭洲头,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鹭洲的得名,渊源于唐代李白诗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书院依洲为名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其间累经修建。至清代,书院又多次毁于水灾和战争,清朝曾先后历九次重修或重建。现洲上有白鹭洲中学,即吉安七中。
咸丰二年,泰和孙明捐修白鹭洲堤岸。--吉安府志
倡筑鹭洲堤,置南宫宾兴会于都中,县试馆于省垣。--《孙明传》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吉安府廪局记

廪局在府城内,学院厰左,前临街,进为门廊,旁为守局者,居右列廊舍,再进为厅堂室,庖湢(bi)皆俱,绕以垣,通计三十四间。每岁科府院试,廪保聚寓。乾隆十七年公建,嘉庆八年公修。咸丰五年寇毁,八年,候选郎中孙汲偕侄候选郎中鸣谦,重建郡试院并建廪局,制仍旧。明年,寇窜吉安毁试院、火药局,廪局倾,鸣谦再建试院并复廪局。

译文:
廪局在吉安府城内,学院厰左,前面临街,首进为门廊,旁为守卫,右边为廊舍,再进为厅堂,厨房澡堂皆有,四周围墙,共计三十四间。每到科举考试,廪生、保生都住进来。乾隆十七年公建,嘉庆八年公修。咸丰五年被寇匪毁,咸丰八年,泰和候选郎中孙汲带领侄子候选郎中孙鸣谦,重建吉安府试院和廪局,规模行制仍如旧。第二年,寇匪又窜到吉安捣毁试院、火药局,廪局倾覆,孙鸣谦再建试院并修复廪局。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吉安罗子祠

罗子祠,在吉安府学尊经阁西,道光二十七年泰和孙明建,咸丰年间冠毁,孙明裔重修,祭祀明代理学大儒罗钦顺。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五年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德中,因乞终养,刘瑾怒,乃夺职为民。瑾被杀,复官,累迁至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转左侍郎,前后命摄尚书事。嘉靖元年四月迁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年三月改礼部尚书。不久丁忧归里。时"大礼"议起,张璁、桂萼以片纸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他耻与同列,故于嘉靖六年二月服除复原官,五月迁吏部尚书,皆辞不就。同年七月初六日世宗许其致仕,有司给禄米如制。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当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大江南北翕然从之。他不以为然,尝与守仁往返探究致知与格物的关系。他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时称"江右大儒"。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吉安王公祠

王公祠,在吉安石阳书院前。咸丰四年,泰和孙明捐建,祭祀咸丰三年战死的吉安知府王本梧和照磨谢时霖。
王本梧,字凤栖,浙江鄞县人。道光六年,由拔贡朝考用七品小京官分兵部,进主事。迁员外郎,充军机章京,擢河南道监察御史。
咸丰元年,授江西吉安府。时吉安戒严,饬属团练为备。郴州陷,贼氛逼,筹防益力。三年,贼窜扑南昌,本梧率兵驰援。七月,泰和匪起,闻警折回。偕赣南道周玉衡先后赴剿,行抵仓背岭,贼直扑吉安。本梧退保郡城,坐褫职留任。贼攻城急,本梧激励兵勇,登陴固守,相持五昼夜。贼麕集城外,肆焚掠,本梧愤甚,身先士卒,出城迎击。毙贼百馀,俘十馀人。守备岳殿卿拥兵城内不援。中贼计,兵溃,势孤力竭,犹手刃数贼,死之。赠道衔,赏世职,建立专祠,祠祀吉安。并予一同死难照磨谢时霖,祭葬世职,入祠附祀。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泰和澄江书院①
周作楫②

我邑义举频仍,如修文庙,建考棚、新快阁,诸举皆费钜万,他如义坊义渡,急公宾兴不可枚举。盖乡人好义,其性然也。今沈候③以萃和书院常借作公廨,商别创澄江书院于城东,为作育地,法良意美,甚盛事也!
千秋乡陈芳衢等捐地基,绅耆刘浦南、霭南先生独力创建。而孝子孙启东又捐膏修钱万缗④,其余闻风而起,踊跃乐输者不一而足,且新立尚义祠,标列条款,春秋荐馨⑤于劝学之中,寓教于孝子之心,尤足以兴仁归厚,鼓舞于无穷也。楫远宦黔南,未能割俸稍助片瓦一木之资,然闻诸君子之勇于为义,欣欣然喜而不寐。吾邑自宋而后,人才辈出,至有明而理学名宦尤铮铮朝野。今数百年矣,蟠龙天马之间,必大钟毓以迓灵贶⑥而媲美前休⑦也。是役也,倡之者邑候沈君槐卿,成之者钱君端溪,而始终赞襄闻学博罗梧冈先生力居多,梧冈司铎⑧最久,和平通达,故信从者,众语云有功德于民则祀之,他日梧冈亦宜附祀,以志不谊,固非余阿所好也,诸君子必有同心。
(1)在城东,快阁右。
(2)周作楫,字梦严,泰和县人,于清嘉庆十三年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五年登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御史、给事中。
(3)沈衍庆,号槐卿,道光泰和县令,清朝名宦。
(4)另书院公帤记:咸丰元年辛亥,澄江书院成,浮潭孙明首捐万金。
(5)荐馨:祭祀进献其香,比喻作英名、道德。
(6)灵贶(kuàng):神灵赐福。出自《文选•范晔》:“世祖诞命,灵贶自甄。”
(7)前休:前人的美善言行。
(8)司铎: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

译文:
我县见义举频繁,如修文庙、建考棚、修快阁,这些善举都花费资金巨万。其他如修牌坊、修渡桥,资助科举考试的事情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我县人士真是性情淳朴,急公好义!现今,沈衍庆县令因为萃和书院常被经常借作用政府办公,倡议在城东另外创建澄江书院,作为专门教育学校,主意真好,这是一件大事好事啊!
公益事业,一呼百应。千秋乡举人陈芳衢等人是积极捐购地基,乡绅刘景云,庆云兄弟请缨独立创建,浮潭孝子孙启东又捐白银万两作为公产和膏修钱,其余人士闻风而起,踊跃捐资,不一而足。为此,新建立尚义祠,列明条款,使他们的善举事迹,传播于孝子学子之中,以便尊崇先贤仁义厚德,鼓励无穷来后来者。我远在贵州为官,没有捐赠俸禄资助学院一砖一瓦。但听说大家的义举,高兴得睡不着觉。我县自宋朝以来人才辈出,到了明朝,更有理学名儒为官朝廷,名闻天下,现今已数百年了,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势将神灵赐福,孕育出大批优秀精英贤士,以做出更多媲美先辈的光荣事迹。
这次修建书院,由沈衍庆县令提倡,钱端溪县令修成,而始终指导帮助的,倒是学博罗梧冈出力最多,梧冈先生在我县主管文教最久,为人和平通达,威信也高,于是大家纷纷表示他对百姓功德大,应该入祠纪念他,他日梧冈先生也应一并入祠祭祀,以纪念他高功厚德,这不是我故意阿起所好,这是大家一致认为应当这么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早禾渡桥

在泰和八都早禾司署后半时许,宋朝胡笺率众架石创建,后圮(pi)。道光二十四年,邑人孙明独修,费万余缗,桥高二丈,阔一丈,长二十丈,上覆以屋,路北通永新,南达县治,水自罗浮洞发源,历庐陵神冈山下入赣江。

译文:
在泰和县禾市镇后半里多路,宋朝胡笺率众人修建石桥,后来桥毁。泰和孙明独力捐资一万多两白银重建,大桥高两丈,宽一丈,长二十丈,上盖风雨廊,桥北通永新,南到县城,河水发源于罗浮洞,流经吉安神冈山入赣江。

王廷献也有诗为记:
禾江渡头涛最怒,东西两岸嗟窘步。
春涨夏潮万马奔,临流欲唱公无渡。
潭影林霖几经秋,古桥曾无片石留。
泛泛一叶穿桃花,几人目眩怯中流。
犹忆十年人争济,惊风巨浪摇虎臂。
可怜三十有六人,一时并命杳无际。
白昼云霾天欲昏,夹岸哀呼难具论。
至今江南连阴夜,犹闻鬼啸觅乡村。
彼都长者仁且侠,痛深沦胥缘轻艓。
慨然鸠工起石梁,千万金钱顿相协。
洒汗如雨气如云,嘘出长鳌迥不群。
穹窿金前烁日月,直欲跨海驾青雯。
自是平途任来往,夜静犹闻茅店敞。
安步征人欢且呼,不分楚蜀与闽广。
桥左洪寨右鏐寨,并束沧江激澎湃。
绎络车马纷如织,犹旁赤栏听青籁。
临流选胜我亦能,晏坐桥头兴倍增。
上挹杰阁之朝云,下窥江市之夜灯。
杳然不记人间险,横拥飞练清欲剪。
牧笛樵歌时相对,共乐坦坦王道展。
丈夫未能据要津,如此宏济亦无恨。
一掷万金浑不吝,坐拥高资是何人。
呜呼!坐拥高资是何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南宫①宾兴②会记

陈芳衢
--光绪泰和县志

丙午年冬,计偕③北上,孙君星垣④邮白金置买都中⑤会馆,未得其当。又顺治间,张学士篑山先生,序称都中原有泰和馆,寻遗址杳不知其处,遂不果。星垣命其子淓⑥捐钱二千缗为南宫会,取其息以赠公车⑦,复具洋钱三百元为今岁资,意甚盛也!其钱存典,咸丰三年癸丑、五年乙卯寇乱,典废钱亦提充军饷,后孝子孙明又捐立南宫会。同治四年乙丑,孙裔捐钱四千两置买赣州店房,取子息分送会试公车费,案存县署店房。


(1)南宫:南宫,礼部也。旧以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曰赴南宫,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2)原题及正文为“賓臖”,即宾兴,为地方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助学助教机构或会馆,对科举考试提供住宿、路费和资金等资助。资助乡试的乡试宾兴会,资助会试的南宫宾兴会。
(3)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4)孙星垣:为孙明,通过与 “孙明又捐立南宫会”中“又”对应,与孙淓的父子关系,及其他志传查考,应为同一人。
(5)都中,为清朝京都,即北京,会试在京都举行,由礼部主持。
(6)儿子孙淓
(7)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译文:
丙午年冬天,我县举人赴京赶考,孙明欣然捐赠银两想在北京城建立会馆,没有办妥。顺治年间,张篑山先生说北京城原有泰和会馆,寻找遗址没有找到。于是孙明要求儿子孙淓捐献两千两白银,在北京设立南宫会,取利息资助举人进京考试。又拿出三百元银大洋,作为今年举子们进京赶考的资助费。真是深情厚谊,令人感动!
这些钱存在典当行里,咸丰三年、五年闹匪乱。典当行被捣废了,钱也提作军饷了。后来,孙明再次捐资设立南宫会。同治四年,孙明后辈又捐银四千两,在赣州买店铺,取利息分送举人,作为考试资助,管理和资助方案保存在县署的店铺里。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乡试①宾兴②会记
沈衍庆③
--光绪泰和县志

我国家崇儒重道,宏育人材,进士之秀者于庠序④,及三年大比,又以礼宾而臖之,典至重也。
泰邑夙称文献钜邦,士生际升平,沐浴圣化,濯磨砥砺,蒸蒸日隆,易日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⑤,其在斯乎。
邑旧有宾兴文会,系各乡汇输置产,前令尹徐君亦筹轩田亩若干,收其入赠士子省试资。惜岁久,蠹滋名存实削,余承乏三载,捐俸钱科举者,再愧小惠未徧⑥,亟思经画而扩大之,适启东孙君承母志,积钱二千缗,纳诸公充宾兴费,又捐钱三千缗为会试⑦宾兴费。余嘉其乐善之诚,因偕学博黄君二峰,罗君梧冈议,发附郭两典生息,酌立条规,为久远计,并上牒于郡,泐(lè)丹于石,俾(bǐ)互有稽考。
孙君性纯好义行,尽笔不胜纪,兹举特其善之一,端然士气,於是益振文运,於是日昌贤书⑧拜献,风搏而云翔,济济多士⑨,罔非朝廷桢干之任,则孙君之移孝作忠,所以培养鼓舞之者,其功岂浅鲜⑩哉?!

(1)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第一名称"解元"。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原文为“賓臖”,现为宾兴,指科举考试资助,原为官方的一种科举典礼和仪式,宾兴一词源于周礼,“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宾兴会,为地方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助学助教机构或会馆,对科举考试提供住宿、路费和资金等资助。分为资助乡试的乡试宾兴会和资助会试的南宫宾兴会。
(3)沈衍庆,号槐卿,安徽石埭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道光23-26年,任泰和县令,清朝名宦。
(4)指学校。
(5)这是周易里的第六十四卦,现代意义即: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风土民情,努力为国效力。
(6)惠:恩惠;徧:普遍。另有版本"徧"作"遍",通假字。一点小的恩惠,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7)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一般贡士都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进士。
(8)本指举荐贤能的文书。《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后世因称乡试考中为"登贤书",即中试榜。
(9)《诗经》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指:众多的贤士。
(10)罔非:无不。浅鲜:轻微,微薄。


译文:
我国历来崇文重道,重视教育事业,广泛培育人才,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培养。到了三年乡试的时候,又要举行优待试子的礼仪,典礼非常隆重。
泰和县自古称为文章节义之乡。承国家恩化,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太平,士人锐意进取,蒸蒸日上,以望他日为国效力,报效国家和社会。
我县原有宾兴文会,为各乡捐资置办的产业,前任徐县令也置办了些田地,并以这些收入捐助学子到南昌参加省考,可惜岁月日久,一些产业荒废,名存实亡。我任职三年来,也捐助了些俸禄给科举学子,但惭愧的是,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全部,于是急迫思考谋划进一步扩大宾兴事业。刚好孙启东先生,遵从母亲的志愿,储蓄白银二千两,全部捐作为科举宾兴费用。又捐资三千白银,作为省考宾兴费。
我对启东先生的慈善之举感到很欣慰和赞许,所以和学博王二峰、罗梧冈两人商议,把钱存在附近县、府典当行里生息,再设立条规,上报到吉安府,并立碑刻字记载,使互相有所查考,以便永久保存。
孙启东先生行侠仗义,乐善好施,所做慈善公益事业数不胜数,书不胜书。现今,特记载他捐助科举考试的慈善事迹之一,为的是激励读书人的士气,振兴文运,于是能文风日益昌盛,学子榜首高中,文人志士风生水起,贤士才人层出不穷,无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此,孙启东先生化孝道为报效国家的忠心,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他的功劳真是大啊!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雨者 于 2017-3-14 11:11 编辑

十一、孙氏义田记①
沈衍庆②

昔范文正公③义田,千古称述弗衰,今复于泰和孙氏见之。孙君名明,字启东④,浮潭村⑤人也。少孤苦,有至性,承母训,孽孽行善,惟日不足。
有肆一廛(chán,)在楚南,其冢嗣淓席。旧业善居,积岁入赢,寄奉启东。造桥梁,修道路,一切义举之需,历费金数万。
兹综会肆存子母得三万缗,启东命纳其半,置田七百五十余亩,析亩半为一号,编诸册,计号五百有奇。族之聚者半千口,其贫不能自赡者,人给一号,许种不许售。生齿添则计口增授,病没及女出嫁则按号收回。以其余田,租人储备,青黄不接时,贷谷接济。歉岁,公赋代输之,勿报灾。择族之老成殷厚者主其计,以时出纳焉。盗卖者,追缴;溺女婴者,罪诸官,并追同室田;游惰荒废者,罢莫给。事既具,启东以所议条规陈牒,请予立案垂久。并乞为文,以记曰:“此吾母氏志也。”
余矍然起敬曰:“有是哉?!善俞大而泽俞远乎。”今夫之拥田园私妻子,席丰履厚,而族人饥寒转徙,曾不一动其心者无足算已。其或尺布斗粟偶一施舍,沾沾然有德色,虽士大夫且不免。启东置产不过中人,列名不过上舍。敝衣菲食,自奉极俭,牵车服贾,寄迹阛阓(huán huì 街市、商业)。非有三公之位,万钟之禄也。又非喜声誉,尚慷慨,有所希冀,激迫而为之也。利人济物,事事行其心之所安,而其设施又复规模宏远如此。此不特今人所难,即求之古人,自文正公而外,亦岂多见也哉?
后之人循其条约,而永守焉。户尽其田,人知力稼,无旷土,无游民矣。生女者弗敢弃,幼孩无夭札矣。荒歉足以济,国课足以供,无缺匮之虞,无催呼之扰矣。举一善,而众善备焉。
又不知视文正公之义田,其规模异同何如也?启东力承母志,而其嗣君又能善成,启东之志,数十年如一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亶(dǎn,诚然、实在)其然乎!
圣天子嘉惠元元,激扬义行,乐善好施者,例得闻于朝,叙秩旌闾。启东生平不求荣,不望报,且不居名誉,余弗敢援引强饰也。为申牒于郡,批示以垂久远,并书其实以记之。


(1)出自《道光吉安府志》和沈衍庆《槐卿遗稿》。
(2)沈衍庆,号槐卿,安徽石埭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道光23-26年,1843-1846年任泰和县令),清朝名宦。
(3)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其千古佳句。
(4)孙明:字启东,泰和浮潭人。少失怙,事母孝,贾湖南常德府,母殁,哀慕终身。倡筑鹭洲堤,捐澄江书院膏火,增贡院号舍,置县士馆于省垣,为宗族补偿赋,立义庄义屋,计义举不下数十万金。性朴实,自奉俭。咸丰三年夏,粤冦围省城,以二万金饷军。生平见义乐为,不署名,不邀奖,人问之,则曰:“承母故训。”两湖江省间皆知有孙孝子。咸丰元年,举孝兼方正。子淓,有父风,旌义士。五年及十一年,吉安重经冦变,毁试院,子焕衡、孙鸣谦以巨金两次修建。(清状元刘绎记)
(5)浮潭村:今泰和县沿溪镇江畔村,古称浮潭。


译文:               孙明义田记
清•沈衍庆

当年北宋有范仲淹-范文正公义田,千古称颂不绝,今天,又出现了江西省泰和县孙氏义田。孙明,字启东,泰和县浮潭人,少年孤苦,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他遵从母亲的教诲,继承母亲的志愿,坚持每日行善,唯恐不足。
他在湖南有一商铺,由长子孙淓继承经营。由于善于经营,每年都有盈余,并且寄奉回来给启东。他多用于造桥梁、修道路,这些义善之举,总共花费了数十万金。
现在,经商储存给母、子有三万两白银,孙启东要求她们拿出一半资金,购买置办田地七百五十余亩,每一亩半为一个号,编成册,共计有五百多号。村族中聚集居住有五百多人,因贫穷不能自给自足的,每人给一号,只许耕种不许出售。有新生儿增加,则按人口给号,病死或女儿出嫁的,按号收回。多余的田地,租人耕种以储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用于借贷救济。歉收之年,用于补交国家公粮,不要向政府报灾。选择村族中老成厚道的人来管理这件事,并做好出纳工作。倒卖田地的,要追缴回来;溺死女婴的,要送官府处罚,并追回田地。游手好闲、懒惰的,不能给田地。事情规划好后,孙启东把所议条规条文,进行立案永久保存,并写文记下来,说“这是我母亲的心愿和志向。”
我听闻这事后肃然起敬,说“还有这样的事啊?!做善事越大而受到的恩泽一定会越久远!”今天,拥有田园私产,拥有多妻妾多子女的人不少,他们锦衣玉食,但是同族的人饥寒交迫,辗转迁徙,无动于衷的人,数不胜数。或者偶尔施舍一尺布一斗米,就沾沾自喜,有些士大夫也不能免俗。启东拥有资产不过中等人,名也列不上出仕做官的人。他节衣缩食,生活简朴,拉车经商,辗转在市场中打拼。他没有三公高位,不享有万钟俸禄,又不喜欢赞誉的名声,不崇尚慷慨的名气,更不因为有所图,而激迫做这些事。他只是觉得救济人接济事,只要事事做到心安理得就好。但是他做的设施和规模又那么宏大,这样的事情,要求于今天的人也有点勉为其难,即使要求于古人,自范仲淹以外,也真是不多见。
后辈遵循他的条约,永远守护。家家努力耕种,人人勤奋劳作。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懒惰的游民。生女婴的也不敢抛弃,幼小的孩子也没有夭折。歉收的年份也足以救济,上交国家的公粮也足以供起,没有缺乏的忧虑,也没有催缴的骚扰,真是行一善而成多善啊!
不知道当年范仲淹义田,规模有多大?孙启东继承母亲的志愿,他的子孙又能善作善成。启东的志向,数十年如一日。《诗经》说:“孝顺子孙层出不穷,上天永远恩赐福祉。”确实是这样啊!
皇恩浩荡,弘扬义行。乐善好施的人,照惯例要公布于朝廷内外,评功论奖,光耀门第。启东生平不求荣华,不望报答,也不居功邀名,我也不好强行推荐表彰。我只是把实际情况记载下来,通报于全县,并谨批示以便永久留传于后世。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儒商孙明考证

孙明,字启东,泰和县沿溪镇江畔村人,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代儒商、社会风云人物、亿万富翁。他在吉安府志、泰和县志上有正式人物传,有多篇事迹专记,相关个人事迹记载不下二十处,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参照志史材料,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试着对他以下几个方面情况作个考证。
一、记载为什么较少?
孙明虽然在府志、县志上有人物传,有业绩专记,不同事迹记载也出现过20多处。但我认为,与他一生壮举相比,记载还是偏少,特别是事迹专记偏少,留下遗憾。比如:一门三代接力三次修建吉安考试院,是很有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但没有留下详细的专记;再如为当时吉安知府王梧本修建官方的祭祀祠,在政治上是比较重要的事件,也没有专记。再如修建禾市桥和白鹭洲堤岸,经济上投入巨大,也没专记,如此这些,我认为原因有:
1、当时社会动荡,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动乱,外有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侵略,国家虚弱,社会动荡,吉安、泰和几经沦陷,政府机构捣毁,以致记载不详,资料保存不全。
2、性格纯朴,为人低调,不图名,不望报,不邀奖,留下记录较少。比如《孙明传》中“生平见义乐为,不署名,不邀奖”。《义田记》中“启东生平不求荣,不望报,且不居名誉。”
3、身份为商人,非文人、官员身份,记载较少。
二、主要慈善公益事业哪些?
孙明一生慈善公益事业众多,近二十多件,每年算完成一件大事,也要延续二十多年,在吉安历史上绝对属于屈指可数人物。主要有以下事件:
1、捐献军饷和修建政府机构:修建泰和上谕亭、明伦堂、教谕署、训导署、王公祠、罗子祠等。
2、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修禾市桥、白鹭洲堤岸。
3、资助教育科举事业:建立北京南宫会、南昌试院和乡试宾兴会,吉安考试院、廪局、泰和澄江书院,资助科举学子考试盘缠和经费。
4、捐助家乡和村族事业:建立公田、公屋,补交税赋、修路。
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为捐资教育科举事业,范围最广,善举最多,捐资最大,京、省、府、县都有遍及,特别是一门三代接力三次修建吉安考试院,堪称壮举。
三、家族(包括儿子孙淓等)财富有多少?
(一)捐助和公益资金
序号        捐助项目        时间        地点        捐助次数        金额
(万两)        不可查金额
1        南宫宾兴会        咸丰、同治        北京        3        1       
2        乡试宾兴会        道光        南昌        2        0.5       
3        南昌泰和试馆        道光        南昌                        认为与2为同一事,不另计
4        吉安府试院        咸丰、同治        吉安        3                无考,认为至少3万两
5        吉安府廪局        咸丰        吉安        2                无考,认为与试院一同修复
6        白鹭洲堤岸        咸丰        吉安        1                无考
7        王公祠        咸丰        吉安        1                无考
8        罗子祠        道光、咸丰        吉安        2                无考
9        澄江书院        道光        泰和        1        1       
10        早禾渡桥        道光        泰和禾市        1        1.3       
11        上谕亭        道光        泰和        1                无考
12        明伦堂        道光        泰和        1                无考
13        教谕署        道光        泰和        1                无考
14        训导署        道光        泰和        1               
15        公田、公屋、修路、补偿赋        道光        泰和江畔        1        3       
16        捐献军饷        咸丰        泰和        1        2       
合计                                        8.8       
根据上表,有据可查,志史明确记载的捐助资金有8.8万两白银,再者三修吉安试院规模宏大,认为不少于3万两,则小计12万两。加上修白鹭洲堤岸和一些政府机构等建设,推算其合计捐资公共事业15万两白银以上。与《孙明传》中“计义举不下数十万金”相符。
(二)推算总财富
孙明财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资本、社会投资和公益捐资,生活资金包括储蓄、培养下代读书和捐功名(或许有)。孙明崇尚儒家思想,经商富裕后追求回报社会和乡民,热衷慈善公益事业,认为其捐资比例相当高,达到三分之一,则总财富推算为45万两白银。
(三)折算现在人民币
1、道光、咸丰一两白银现在购买力或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
(1)根据史料,道光、咸丰年间一两白银等于现在人民币200-300元钱。
(2)粮食价格。“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56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1.5元人民币/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光绪十五年一两白银等于现在人民币 170块钱。但是道光、咸丰年间至光绪十五年相差近40年,银价要比光绪十五年高得多,认为250块钱合理。
(3)根据《义田记》中“1.5万置田750亩”算,一亩地年收入300元,则20倍市盈算,1亩地值6000元,则推算一两白银等于现在人民币300元钱合理。
(4)通过当时生活条件推算:曾国藩在京期间的一个主要支出项目为房租。道光二十一年八月,曾国藩搬到绳匠胡同,房十八间。"每月房租京钱二十千文。"20 千文约合13 两3 钱3 分白银。 如此算来,则一年房租就要160 两银子。
曾国藩《湘乡曾氏文献》中道光二十一年的账单,可以看出他全年人情往来花费79 两,请客吃饭的支出则为31 两。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衣食住行及文化消费各项,共花费458 两,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基本生活支出,其次是住房和社交。
曾国藩,俸禄收入的125两银,估计加上津补贴和俸米,一年收入也就400两银。说明当时银两价值还是很高的。
综上,认为道光、咸丰年间,一两白银等于现在人民币250元钱比较合理。
2、综上,则孙明家族总财富达到45万两白银,人民币1.13亿元,绝对是千万富翁,进入亿万富翁级别,称之为“亿万富翁”不为过。挤身吉安、泰和首富行列。
根据历史记载:
道光末年,当时国家每年的总收入仅有四千多万两。
同时代的曾国藩家族(包括其弟弟)财富为100万两白银,曾国藩也只有2万两养老白银。其后的李鸿章则达到800万两白银存款。
(四)与清末民初吉安著名商人周扶九、泰和上田肖芸浦(号称肖百万)比较:
1、时代不同。孙明主要事迹是发生在道光、咸丰年间,周扶九和肖芸浦是清末民初人物。孙时代,商业和流通开始活跃,周、肖时代,国家市场进一步开放,二人在扬州、上海经营主要为盐商、钱庄和房地产,其中周扶九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富可敌国,是民国初期的中国首富。
2、经商理念和追求目标不同。孙明身为儒商,为传统经商理念,讲究修身经世,追求社会效益和声誉,很大部分资本投入慈善公益事业。周扶九和肖芸浦具有现代商业理念,十分珍惜资本,讲究资本运作,追求资本的再生产、再投资和再增值,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和财富的最大化。
3、资产差别。以财富来算,孙明作为亿万富翁,当时应该进入了吉安、泰和首富行列;周扶九、肖芸浦则是百亿级别的富豪,挤身全国首富行列。
四、为什么投入巨资于社会公益事业?
孙明投入巨资于政府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科举事业,行为近乎痴迷、近乎疯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难以理解的,那么他投巨资于社会公益事业,我认为原因有:
1、儒家伦理心态和价值追求。孙明作为早期成功商人,深受儒家伦理心态影响,对社会、国家、民众有着浓浓情意,具有强烈经世信念,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远追求,具有善良慈悲的社会情怀,有种与生俱来的“修身、齐家、治天下”观念,投身社会事业是他实现成就自我的价值追求。
2、仁孝。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大,对母亲感情深,对母亲的教导有着近乎神圣和宗教信仰般的尊从。《孙明传中记有“生平见义乐为,不署名,不邀奖,人问之,则曰:‘承母故训。’两湖江省间皆知有孙孝子”。《孙氏义田记》是记有“承母训,孽孽行善,惟日不足。”“启东力承母志”“此吾母氏志也。”等。
3、胸襟广阔,性格仗义。这是他经商成功的优秀品德之一,也使他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关心社会和民众,思想开阔,能无私地帮助他人。
4、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道光,咸丰年间,商人地位较低,经常处于财富和地位不相称的两难境地,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通过读书做官,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他有动力去获取功名和声誉,扩大家族影响,同时也为家族人员谋取功名。
五、影响力如何
1、省内外有声誉。《孙明传》中“两湖江省间皆知有孙孝子”。
2、吉安有相当影响。在吉安志上有传和专记,修建官方性质的吉安知府王梧本祠、考试院和白鹭洲堤岸等大工程。特别是是修建吉安试院,历经三代,延续十几年,应该在吉安具有相当影响力。
3、泰和有相当地位。在泰和志上是名人,咸丰元年举荐孝廉,为屈指可数,举足轻重人物,做了大量公益事业和捐助政府事迹,得到县令沈衍庆的赞赏,亲自为孙明写专记两篇。
六、后人发展情况
(一)人才辈出,繁荣昌盛至民国。从志书上看,孙明有儿子孙淓、衔、焕、衡,有侄孙汲,有孙子鸣谦,枝繁叶茂,都取得功名,都具有聪明才智,善于经营,应该可以延续繁荣至民国时代。从江畔古桥为光绪九年建立也可以推断,还有影响力大的人物延续。
(二)改朝换代,或许没落。从志书上了解,江畔人才纵横,崛起和兴盛于清朝时期,也随着国家动乱衰弱于同一时期。1910-1950年代,四十年间,国家历“清朝—北洋—民国—新中国”三朝四政府,变更频繁,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常德为主战场,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城市付之一炬,荡然无存,商业和商人受到毁灭打击。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商人受到残酷改造,成为新朝代牺牲品,孙明后代,难于幸免。
孙明草根起家,后代善于经营,历经繁荣,但终究根基不深。随着长江口岸开放和上海开埠,全国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浙和上海,湖南不处在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可以预见,孙明后代,如不改变经营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改朝换代中落后。
(三)江畔继孙明后,应该还繁荣了几十年,那么,后期与孙明影响相当或超出他成就的人物有没有?按志书记载,孙明应该是在江畔度过晚年,他的旧居为那栋?传说有哪些?在江畔有没有后人,都有待考证。
七、评价
孙明为一代儒商,是江畔第一个亿万富豪。他以仁孝传名,一生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经世济民,善举遍布北京、南昌、吉安、泰和,享誉省内外,在吉安具有相当影响力,在泰和屈指可数、举足轻重、地位尊荣,是当时泰和人的骄傲,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8-12 00:25 , Processed in 0.0913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