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59|回复: 5

走江湖系列之千年江畔古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3 11: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雨者 于 2018-4-16 12:02 编辑



    江湖在哪里?
    江湖就是江西和湖南

    唐朝的时候,
    有个著名的禅师叫马祖道一,和他同时代还有一个著名禅师石头迁师。
    马祖道一在江西,石头迁师在湖南。

    当时社会上,有人生真谛弄不明白的,
    要么到江西问马祖道一,要么到湖南问石头迁师。
    去江西和湖南寻求人生真谛就叫走江湖。

    近代,江西湖南交流频繁,
         特别是明清时期,江西人到湖南经商很多,
         江西移民湖南人也多,
         可以说,湖南人大多是江西人的亲戚。

         我们一行从湖南长沙出发,以走江湖方式游历湖南江西
         在江西泰和县江畔古村行摄匆匆,
         以航拍视角,
         拍摄了一段江畔古村的美好春光...
         获益了一段灿烂悠久的庐陵文化
    用笔记下在泰和县的一段不同寻常之江湖日记






(以下为转载)

640.webp.jpg

2018年4月6日,星期五,晴,气温9-20度。下午3:00,我们在去修水途中,过泰和县沿溪镇,同行的卫卫女士提议”探究江畔古村“。

640.webp (4).jpg

据称,江畔古村不仅是赣商文化古村、五义慈善古村,而且是一代儒商孙明的故居,富有深厚的赣商文化底蕴。在明清时期,江畔孙氏是“江右商帮”中的一支劲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贾富商。在清朝道光与咸丰年间,江畔古村曾出现泰和首富和亿万富翁孙明、孙淓等。

t0132bdfdaf418a3ab7.jpg

江畔村,古称“浮潭”,地处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它背山靠水,依据沿溪特有的山势、水系和环境,成就独有的江畔人文风与水文。当下,留存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临溪”、“笔架樟”、“桑梓”和“临水居”等古村风貌。

640.webp (1).jpg

车行村道,在村庄东面,南边浩瀚的江水从天际而来,奔流向北,直达长江。孙明等江畔商人驾船运货路过此处,发现此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当赣江(相当于今天有了外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流经此处,忽然转向,并东向而下,从鄱阳湖进入长江,再经洞庭湖而上达湖南。
640.webp (3).jpg


据此,孙明等江畔商人在沿溪处建立了自己的货运根据地,并开始商业打拼,也依托此处快速致富。先后兴建了康庄大道,惜字塔,书院等,休养生息,也成就了江畔村落。
640.webp (2).jpg



千姿百态古樟群   独立成林伞把树

漫步村道,村庄江水环绕,绿树掩映。村前有千亩草甸,村后青山为屏,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错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
640.webp (5).jpg

在村子东南向,县道进入江畔的口子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大伞樟,江畔人亲切地称为“伞把树”。伞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长得十分匀称,非常绵密,大小长短非常均匀,非常对称,你会感叹大自然的天然造化!

640.webp (6).jpg

品读村貌,我们发现江畔村树多,最为称道的是村口四周和房前屋后的樟树。
640.webp (7).jpg

在这里,樟树有的单独一棵,华盖而立;有的一丛丛,连片成林,成为江畔一道道美丽风景。古樟的形状来分有伞樟、迎客樟、笔架樟和连理樟等,它们千姿百态,独立成林。


640.webp (8).jpg

从“伞把树”一路走进村,到桥上村口草甸上,则有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樟树,它的枝叶在蓝天中摇曳,树冠足可荫蔽一亩多的地面。它挥展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客人,因此称为“迎客樟”。这颗古樟有千年树龄,与江畔村的历史一样长,是江畔村最大的樟树,可以说是江畔的“村树”、“村宝”。


640.webp (17).jpg



兰亭集序曲水溪   省保文物南无桥

江畔村前有条小河,称为“曲水”或“曲水溪”,如玉带从村前缓缓流过,再往东北向绕村而过,注入赣江,实现江河交汇。“曲水”源自众多文人骚客在江畔古桥上留下的《曲水虹桥》诗句。
640.webp (9).jpg

“曲水”在中国文学上是个美好词汇,来自“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游戏。农历三月时分,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唱歌赋诗,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640.webp (10).jpg

这个故事在《兰亭集序》看有详细记载。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00080287d0980941ad193b.jpg

村庄前面东南方有一条进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江畔人也称之为“龙湖桥”或“虹桥”,为省级保护文物。

640.webp (11).jpg

它由江畔村公建,高3.5米,长38米,宽3.4米,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为红米石砌置而成,桥面铺岩条石,两边立有青石桥墩和栏杆,桥墩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


640.webp (12).jpg



敬惜字纸江畔人  崇尚文化魁星塔

江畔人临水而居,亦耕亦商,善于经营。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屈。一代一代江畔人走出山村,背井离乡到外面闯世界,在湖南、湖北、广东、九江等地开铺经商,成就了一大批巨贾富商,形成了江畔人“敬惜字纸、崇尚文化"的儒商人文理念。当下,最有见证的莫过于这里的“惜字塔”。

640.webp (13).jpg

惜字塔,位于村后东北角,邻近赣江,又称“魁星塔”、“江畔村塔”。走近发现,该塔由砖石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为泰和县第二高塔。始建于明代,是江畔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因“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主文运、文章。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称作“夺魁”,“魁首”。


640.webp (14).jpg

品读惜字塔,塔身嵌有青石阳刻“惜字”二大字,意为珍惜文字。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为圣人所创,对有文字之纸,不可随意丢弃或污损,必须焚烧于塔中。惜字塔的兴修,体现了江畔先人“敬惜字纸、崇尚文化“的理念,是历代江畔人追求读书入仕的印证。

640.webp (15).jpg


古塔旁有一座单孔“回龙桥”横跨溪上。因为赣江涨水时,河水倒灌溪内,有如游龙回旋,故名”回龙桥“。在桥边,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


经世济民江畔人  游龙回旋回龙桥

江畔人系一代儒商,经世济民;素一代富商,行侠仗义。江畔人先后捐献军饷报效国家,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修筑吉安白鹭洲堤岸和桥梁道路。其中最为称道是一门三代,三修吉安府试院。

他们的善举遍布北京、南昌、吉安、泰和,享誉省内外,是当时泰和人的骄傲,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江畔人厚重墨彩。

640.webp (16).jpg

        江畔的巷道众多,江畔人叫“巷路多”。巷道有的是村中要道,有的则是大宅院里的深巷,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前宽后窄。

640.webp (18).jpg

无论哪种古巷,或由厚重麻石铺就,或由长条青石板铺就,也有鹅卵石拼成,还有青砖铺成。有的排列整齐,有的拼成吉祥图案,各有特色。


640.webp (19).jpg

江畔的古驿道位于村后山里,由石板和鹅卵石铺就,是当时江畔通向吉安、永和方向唯一的道路。据说,这条路是江畔富商所修,当年江畔人出去只走自己的路,一直通向湖南衡阳……

640.webp (20).jpg

时光流逝,斯人已去。古巷和古驿道或许还留有当年的脚印,或许还能寻觅一些隐约的故事与光阴……


640.webp (21).jpg

我们此次行摄匆匆,只目睹了部分明清建筑古宅和古桥、古塔,期望下次有机会参观古驿道、古渡、古堤、古码头、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遗址等古风旧址。
640.webp (22).jpg

当下的江畔村,所属沿溪镇潋溪,空气清新,民风古朴,是休闲观光、徒步游玩的好地方。



640.webp (23).jpg

回望江畔古村,江西泰和之旅,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值得一游。

640.webp (24).jpg


春天里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
也许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发表于 2018-4-13 13: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4 14: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巷路多,方言。其中“多”是语气助词,虚词,没有实际含义。有点类似筷子,鞋子,桌子中的子。
发表于 2018-4-15 18: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惜字亭泰和有很多地方也有吧,我们村也有
发表于 2018-4-16 0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作者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0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蓝 发表于 2018-4-15 18:46
惜字亭泰和有很多地方也有吧,我们村也有

是好多地方有,不过有的地方的不大,就象哪种中秋烧塔大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8-11 20:14 , Processed in 0.0640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