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泰和在线 网站首页 泰和论坛 泰和文学 查看内容

[原创]我的哑巴舅舅(全文完)

2010-7-5 20:53| 发布者: 心蓝| 查看: 775| 评论: 64

摘要: 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妈妈脸上挂着两行泪水,我忙问出了什么事情。 妈妈说老家来了电话。 我说来个电话,你哭什么?是不是想回老家看看了? 妈妈说,你舅舅死了! 我感到很莫名其妙,因为外公、外婆除了生下 ...
一)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妈妈脸上挂着两行泪水,我忙问出了什么事情。

妈妈说老家来了电话。

我说来个电话,你哭什么?是不是想回老家看看了?

妈妈说,你舅舅死了!

我感到很莫名其妙,因为外公、外婆除了生下我妈妈一个女儿外,好象还没有生过第二胎,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舅舅。

母亲大概是看出我的疑惑来了,忙补充说,是你哑巴舅舅!

哑巴舅舅

哦,好象是有这么一个远房舅舅,就一个还是一个哑巴。

怎么死的,我问妈妈,那语气并没有什么悲伤。

母亲说自杀。

为什么?

不知道!母亲说,过几天出丧,要我们回去一趟。

有这个必要吗?寄几块钱去不就可以了吗?

不行,一定要回去,而且我也很久没有回去了,想回去看看,随便把家里的老屋修缮修缮。母亲说。

行,你想回去回吧,你自己拿主义吧。

不行,你得和我一起回去。母亲说。

我不是要上班吗?在说,现在台里忙,也不好请假,就是台里不忙,一个远房舅舅死了,可不是什么请假的理由!

不行,这假你一定要请,在说,到时候修缮房子还要你拿主意。

看到母亲生气的表情,我连忙说,行、行、行,我明天看看单位可不可以请假吧,我可保不准。

保不准也要保。

行,做饭了吗?我肚子可饿了。

你自己不是有手吗?自己做去!

二)

一路上的舟车劳累,让母亲的身体很是吃不消。

母亲从来就坐车有晕车的习惯,每次要上外边旅游一趟下来,就好象大病一场一样。

家乡的变化基本还是十几年前,和我离开时一样。村里依旧还是用着村口的那井水来洗衣做饭;村子的中央,依旧是那座曾经带给我许多欢笑的破旧的祠堂;村口的水塘里,依旧漂浮着红菱和浮萍;通往村口的路依旧是铺着被磨得光滑的鹅卵石。唯一我感觉有变化的,就是我家门前的那棵沙田釉子树,只剩下了一个树桩,两三条刚抽牙的新枝极不相称的和树桩粘在一起。

来了,来了,来了。

远远的,就听到大概是赶来帮忙出丧的老表粗粗的语音。快,快,快,放炮仗。

几声零零落落的炮仗响过后,母亲的脚步已经到了哑巴舅舅家的大门口。

大门上贴着一张大白纸,上面写了三个字——当大事

我看到在帮忙人们脸上的表情也并没有因此而就变的很忧伤,估计他们平时什么样,现在依旧怎样。

大概是有人通报了表外婆,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哭叫着就从里屋冲了出来,表外公神情木然的跟在后面。

母亲赶忙的小跑过去,一下把表外婆的双手扶住,以阻止想要下跪的表外婆身体往下坠。也许是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干过农活的缘故,母亲的力量远远无法阻止想要下跪的表外婆。我连忙跑过去,和母亲一起拉起了双漆已经落地的表外婆。其实,我至今都不明白,哪天,表外婆怎么就可以哭得那么的昏天暗地,在我的印象中,她一向对哑巴舅舅不是很好,而且后来我从亲朋好友口中得知的一切,让我到现在还是认为表外婆的哭,只是一个做秀。

还没有走进厅堂,就看见哑巴舅舅躺在一块门板上,身上盖着纹着龙凤程祥的寿被,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带着孝帽,穿着孝服跪着烧着纸钱。

(三)

大概是因为职业的缘故,看多了血淋淋的场面,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对死刑犯枪毙的拍摄,因为总想拍到最好的画面,所以我和执行武警站在了一起,估计也就离那名死刑犯不到5米的距离,武警拿着手枪对着跪在地上的死刑犯的后脑勺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后,那脑浆竟然飞溅到了我的脸上,和我一同去的那名女主持人,吓得最少三个月不敢天黑出门,就是现在一提起这件事情,她也要恶心好久。所以,我对于死人好像天生就不怕。

我仔细的看看了哑巴舅舅的面部神情,也没有让我觉得有后怕的感觉。甚至在我以后的每每回忆中,我都感觉到,哑巴舅舅是带着幸福离开这个世界的。

按照泰和乡下的规矩,人凶死三天后,才可以替死者穿上衣服,要不,死者会回来闹屋,是不吉利的。而且在所有有血缘关联的人,都不可以对死者有肌肤上的接触,否则,死者会把自己的灵魂带进亲人的身体,也是不吉利的。

给死者穿衣服,死者的家里必须要封一个很大的红包,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经过母亲和表外公一家的密谋商议,给哑巴舅舅穿衣服的任务就交给了我

经过哪次以后,我才知道穿衣服也是个技术活,特别是给一个已经死了人穿衣服。表外公端来一盆热水,让我先替哑巴舅舅檫身,檫身到是很简单,只要把死者露在外面的皮肤象征性的檫一下就够了,难就难在这穿衣服上,首先是要将所有给死者穿上的衣服、裤子一件一件的套好,套好后,下一步就是给死者穿上裤子,先要将一个脚,一个脚的套进去,在拉到臀部时,你就必须将死者翻过一边穿一边,这是很耗费力气的,但又不可以使命的拉扯,万一将裤子拉扯坏了,这是对死者家最大的不敬,人家会说,这家人,给死者还穿那么差的衣服,惹来骂声。穿衣服就还要累,你要首先把死者扶着坐起来,因为死人的手是无法弯曲的,所以就只有从后面同时套着死者的两只手,要是有人帮忙,这工作也就顺利得多,但这里的规矩却是不可以的。我也就只好用自己的肩顶着哑巴舅舅的后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衣服给穿好。

穿好衣服后,还不算完,这时候,还要把准备好的一点碎银子塞进死者的口中。等到我把这一切都做好后,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满头大汗。

对于哑巴舅舅的自杀,我当时一直没有敢问表外公,还是后来,我一个儿时玩得好的伙伴告诉我真正的死因,让我泪流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后话了。

其实哑巴舅舅的年龄比我还小,因为他家的辈份高,所以我也就只能叫他舅舅了。但我从来没有当面的叫过他舅舅,而是和许多村里的人一样叫他哑巴、哑巴。

(四)

哑巴舅舅并不是先天就哑,那是小时候发高烧,表外婆没有把送到医院,而是送到跳大绳那里,吃了一点香灰拌的红塘,结果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就在也不知道说话了,为此,一向老实的表外公一脚把表外婆踢成了一个瘸腿。夫妻之间一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成天在田间地头没日没夜的疯,可谁也不愿意和哑巴玩,哪个时候,我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听我的,我想叫谁不跟谁玩,立马就没有一个小孩敢跟他玩。

哑巴那时候家里很苦,又没有人照看着他,所以衣服穿得很脏,而且身上有一股臭味,哑巴虽然是哑巴了,可他又非常喜欢发出声音,有几次差一点用筛盘逮着的小鸟都叫他吓跑了。所以我一般是很少让我的“下属”跟他玩在一起的。

有时候,哑巴会偷出他家里闷在火堆里的芋头或者红薯拿来巴结我,每次,我吃归吃,吃的时候,我就让大家和他玩,没有吃了,立马又让大家不和他玩。

和哑巴玩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就要算是过年了,哑巴的叔叔在湖南的浏阳,家是做鞭炮生意的,所以一到过年,他叔叔都会拿一些作为新年的礼物送给哑巴,而鞭炮在那时候,又是我们这群捣蛋鬼最最想要的东西。哑巴在这个时候自然就呀呀呀的成了我们的头了,大家屁颠屁颠的跟在他后头,这里点一仗,那里放一炮。高兴的时候,哑巴就会把香交到我手中,让我去点哪个炮仗,拿着香,就好象有莫大的荣誉感,满足感。

哑巴也好象在这个时候就会变得聪明些,一天总是带着十几个炮仗在身上,放完了就不在回去拿了,虽然惹得我们意犹未进,但我们也是耐何他不得,就期盼着明天早一点到,期盼着明天还可以从哑巴手里拿到那根香。

什么时候哑巴的炮仗放完了,什么时候哑巴又成了我打击的对象。

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哑巴头上的那块伤疤是我为什么要用石头仍出来的。隐约还记得是因为人家发现他们家地里的红薯有人刨了,哑巴比划着是我干的,所以就找到我家里,狠狠的骂我是没有教养的孩子。那次,母亲把我的屁股打得七零八落的。所以,第二天,哑巴的头就让我用石头扔破了。所以,第二天,我被母亲打得更惨,以至于现在我的手抓起石头来就会隐隐生痛。

(五)

自从打破哑巴的头后,在我的视线中就几乎没有了他的身影。每次一看到我的身影,他就跑得比兔子还快。

哑巴舅舅几乎没有上过学。农村的小孩,没有一个不是放牛放到8、9岁才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我却是个例外,因为我父母从福建下放到萍乡后,因为上班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放在外婆这里带,但哑巴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每天除了放牛还是放牛。在那时的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学到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算数就够了,更别说是一个哑巴,又不会讲,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小学的前三年,是在泰和读的,每次放学回家,哑巴都会牵着家里的那头老水牛在村口的鹅卵石路上等我们,我们每每都是撒开脚丫子的就往村后头的山坡上跑,高兴就叫一声哑巴,不高兴就理也懒得他。

但凡我们叫了他一声哑巴,他就会哑哑呀的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牵着牛,跟在我们的后头一起朝后山坡跑去。

那个时候,我们这群小伙伴,最喜欢玩上课的游戏,我们轮流着当老师,其他的人就席地而坐当学生,有时候,我们也让哑巴加入游戏,但当老师却是永远也没有他的份,因为当老师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手拿一根木棍当教鞭,可以故意的找茬对别人进行惩罚,打手心。哑巴是挨打最多的一个,但他却从没有因此就不加入这个游戏,相反,他还特高兴,好像我们对他的惩罚是对他一个莫大的荣誉。

如果我们当中今天有人反对哑巴的加入,他就不能加入游戏当中,但他也不会离开,就和老牛一块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我们游戏,只要看到谁要受惩罚了,他就会一边高兴的欢跳着转圈,一边用手比划着用木棍打手心的样子,嘴里还发出哦哦哦的叫声。

当我们游戏累了,就会趴在青石板上大家一起做家庭作业,这个时候,也是哑巴最安静的时候,他会趴在地上看我们写字,有时也拿根木棍在地上比划着写字,那种专注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得。

(六)

有时候,我们也会教哑巴写上两个字,记得哪天哑巴用我给他的半截铅笔歪歪斜斜的写下他自己的名字"阿宝"时,那种高兴的劲头简直无法言语,他把我抱起在原地起码转了三圈,最后还偷出他家里的地瓜干(泰和好象叫牛皮糖)分给我们大家吃。

哑巴的名字虽然有个宝字,但在在家里,却没有人把他当成宝看待。哑巴的上头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在家里他排行第七,最小。

人家说,家里最小的一般都是吃苦最少的,最幸福的。但从我记事起,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哑巴穿过一件新衣服,全都是接哥哥、姐姐穿剩下的。有时候,放牛放得晚了,家里吃饭也从不等他,更别说是给他留菜。

妈妈为此经常要把我的一些旧衣服拿给哑巴穿,就这样,那些衣服还经常成为我恐吓哑巴的有力武器,如果我想要哑巴替我做一件事情,比如上邻居家的院子里去偷石榴什么的,他不去,我就会要他衣服脱下来还给我,有时候,他会照我的话去做,有时候他干脆就装着没有看见我的指手划脚。

哑巴的哥哥姐姐相继读书后,家里的农活基本上哑巴要干三成以上,这对于一个8、9岁的小孩来说可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时候还要“出猪栏”和“出牛栏”,干过农活的人就知道,我依稀记得,“出猪栏”和“出牛栏”是件非常苦的事情,一般的农家都是由两到三个青壮年劳动力来解决,小孩子最多也就跟在身后推推板车。哑巴从9岁开始就把家里的这两份活给包圆了。

一个9岁的人要把一个冬天用来给猪、牛铺垫的稻草全部的清理干净,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每天清早,哑巴还要割回两担鱼草和猪草,然后就去放牛,在放牛的同时,还要解决家里烧饭煮菜用的材火。即使是这样,哑巴还经常的受到表外婆的打骂和惩罚。[br]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很少看到哑巴脸上会挂着笑容。

从我读小学二年级起,我们这群捣蛋鬼再也没有谁敢在对哑巴指手划脚的叫他干什么了,因为他一下长得比我们高出了一个头,力气也变得很大,我们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无论哑巴变的怎样,他对我母亲总是格外的好,或许是母亲看他可怜,有什么好吃的总会让他也尝尝鲜。

母亲的付出有一天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刚下完雨,池塘边的青石板也就变得溜滑溜滑的,母亲打着雨伞去洗衣服,不小心一脚滑到了池塘里,不识水性的母亲眼看着就要沉下去,恰好放牛路过池塘边的哑巴及时相救,母亲才化险为夷,从那以后,母亲更是把哑巴当成亲儿子看待。

()

平淡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我从小学一直读完了大学。我是在小学三年级的离开泰和的,这中间因为别的原因,我又到泰和的沙村中学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中。那段时间,因为哑巴舅舅和同村的几个家族族人一起到山里去学烧碳,所以我和哑巴舅舅就一直没有见过面,只是听外婆说,哑巴现在个头已经比我高出了一个头,身子骨也壮实得像头牛。

就在我结束在泰和求学,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哑巴舅舅也从山里回到了村庄。因为哑巴是个好劳力,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哑巴在家,东家垒个灶、西家上个梁,你只要站在村口叫上几句哑巴,他立马就能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先把你的活给做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哑巴开始对女人感兴趣了。村东头刘家有个外乡的小寡妇嫁过来还不满18岁,一开始,刘家对这个儿媳妇到还是蛮热情的,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随着女儿的降临,她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全家人几乎没有一个拿正眼瞧她的,在村子里几乎每天可以听到小媳妇被打骂的哀嚎声。

不知道是不是同命相连,哑巴在村子里,可以对任何女人嘻嘻哈哈,那怕是被这些个已经习惯了在辛苦劳作中讲讲黄色笑话的妇女拔光了裤子,哑巴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但只要一听到小媳妇的脚步声,哑巴舅舅不管在干什么,马上就像皇宫里的太监听到皇上驾到的吆喝声一样,归归距距的就站在那不动,头总是低着,像犯了错的小孩子在接受大人的讯问一样。

(八)

时不时的,哑巴会偷偷的从家里偷出点吃点给小媳妇,可每次都是往小媳妇手里一放,就撒开了脚丫的狂跑,有一次,不小心,还真就一转身撞到了墙头,脑门上淤种了还几天。

每天的傍晚,小媳妇都要去村口的池塘里洗衣服,哑巴舅舅就一定在村口的水井旁打水。虽然哑巴舅舅对小媳妇一往情深,但村里人从没有见过小媳妇对哑巴舅舅当面说过一句话。

就在哑巴舅舅22岁开春的那年,小媳妇的男人出去打工了,可还不到一个月,就得到那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摔死的消息,那时候,村里人也都说小媳妇很狠毒,自己男人死了,连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出来。

顶梁柱倒了,小媳妇的命也就更苦了,婆婆说她是扫把星,克死了自己的丈夫,说她是不会下蛋的“现鸡”,没有给刘家传宗接代,打骂得比以前更加的厉害,后来就干脆把小媳妇母女俩住在了柴房,并且让她们单个的过日子。

()

一转眼,小媳妇就这样独自的带着女儿生活了两年,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好在有哑巴舅舅在暗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这期间,也有媒婆给哑巴舅舅说过几次媒,不是缺胳膊少腿的,就是眼残耳聋的,好象在村里人的观念里,残疾人就只能找残疾人,他们永远都是抱着一种龙配龙,凤配凤的观念。仅有的一次,是一个远房的亲戚给哑巴舅舅介绍了一个远村的小寡妇,人长得还算标致,也没有残疾,但哑巴舅舅就是死活也看不上人家,其实,表外公和表外婆心里都知道,哑巴舅舅就是看上了小媳妇。

实在没有办法,表外公和表外婆就托媒婆向小媳妇提亲,没想到,几年时间里对小媳妇母女俩不闻不问的刘家人这时候又插了一杆子,说小媳妇生是刘家人,死是刘家的鬼,没有他刘家的同意,谁也不要想打小媳妇的主意。

小媳妇看到这种架势,也就死活都不敢答应。无奈之下,表外公和表外婆就只好向刘家下聘礼,花去了一万六、七,终于把小媳妇迎进了家门,成了我的表舅妈。

(十)

结婚后的哑巴舅舅整个人都好像变得精神焕发了,以前脏兮兮的衣裤变得干净整洁了,村里人多年没有看到过小媳妇的笑脸也出现了,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哑巴舅舅向信用社贷了5000元款,开了一片小小的南货店,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努力经营着,日子也一天一天的变得好起来。

渐渐的也存下了五、六万块钱,于是在前年张罗着把旧房拆了,盖起了新房,惹得村里好些人眼睛都是红的。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那天,表舅妈带着女儿上泰和县城里去调货,花两百块钱租了一辆小农用车,在农村的人就知道,一般开这种小南货店,基本上调货都是一次性,不会缺了什么就马上补齐,而是要等到店里的货都差不多告急的时候,才去补齐的。

本来哪天是哑巴舅舅去调货的,刚要出门,村里张家准备今天上房梁,缺少劳动力,所以请哑巴舅舅去帮忙,表舅妈看着乡里乡亲的,又不好推辞,在说车也来了,租车的钱也预付了,所以表舅妈只好带着女儿一起去调货。

就在回来的路上,在一条乡间公路的叉道口,突然横冲过来一个骑着自行车放学回家的小孩,司机立即把方向盘一打,由于车子本身的速度也过快,农用车一下就翻进了五、六米深的一条大水沟里,整个车子四脚朝天,而在车子里的表舅妈和我那可怜的表侄女以及哪个司机当场就驾鹤西归。

(十一)

当惊闻这个噩耗,哑巴舅舅不相信这是事实,还嬉笑着追赶前来报信的人。

当交警来到哑巴舅舅家,请他们去辨认尸体的时候,哑巴舅舅目光变得呆涩了,全身哆嗦着跟随交警来到泰和人民医院的停尸间,看着那一大一小的两个自己最深爱的人,躺在冰冷的水泥板上,虽然面目已经全非,但清早出门时的音容笑貌依旧历历在目。

这个时候的哑巴舅舅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身子一歪,昏死了过去,等到他醒来,那口压在心底深处的悲愤和伤心,终于像火山一样的爆发了出来。

他一会“依哑哑”的叫唤着妻子,一会“依哑哑”的叫唤着女儿;他槌胸钝背,他哭天喊地;只可惜,他喊妻妻不应,叫儿儿不答。就这样昏过去一次又一次。

安葬好妻儿后,哑巴舅舅就躺在了床上,每天不吃不睡,就呆呆的睁着两只眼睛看着天花板,房间里的东西一样也不肯人家搬动,那怕是地上的灰尘,也不肯扫动。这样过了三天后,哑巴舅舅在表外婆的以死相逼下勉强的吃了些东西,然后下地走动了一下。

就这样,哑巴舅舅连大门也没有出过的就在家呆了一个月。

(十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哑巴舅舅天天是一大早就坐在村口的水井边,眼睛呆呆的看着前面的池塘,手里还紧紧的抓住从前和表舅妈、表侄女和他一起的合影照(这张照片还是哑巴舅舅结婚时,我给他们照的。),好象表舅妈洗衣的身影一如从前,不过不到天黑,哑巴舅舅是不会回家的。

时间又过去了三个月,眼看着还有一个月就要到七月半了,也就是俗称的鬼节,村里人忽然在村口的水井边没有看见哑巴舅舅的身影了,都以为哑巴舅舅寻短见跳井了,慌忙的跑到表外婆家去报信,却没有想到,哑巴舅舅正一个人在家修缮着猪圈。

随后的日子里,哑巴舅舅几乎从天亮就开始干活,一直到深夜才肯歇息,他一个人把地里的稻谷全收进了谷仓,又做了人家几乎一年都用不完的煤球,然后又把南货店的货也进齐了。

哑巴舅舅临走的哪天晚上,跑到表外婆的房里,将他积攒下来的三万多块钱全部都交到表外婆手里,让她存起来。

第二天,也就是鬼节,表外公看着快吃早饭了,也不见哑巴舅舅从房里出来,就叫哑巴舅舅起来吃早饭,表外婆说,让哑巴休息休息吧,都干了一个月了,也够累了。直到日上三竿,还不见哑巴舅舅的身影,表外公就去敲门,一敲才发现,门从里面反锁了,大声的叫喊也不见里面有反应,表外公这才急了,立即叫来村里的青壮年将门踢开了。

门踢开后一看,哑巴舅舅穿着他那件结婚时买的劣质西服,笔挺挺的躺在床上,在床脚边有一个“敌百畏”的空瓶子。哑巴舅舅已走了多时了。

在这样大家都慌乱的情况下,还是有细心的人发现哑巴舅舅的一只手是握成拳头般的形状,掰开一看,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原来,哑巴舅舅手里握着的,就是我给他照的那张结婚照。(全文完)

写完这篇我记忆中的文章,我也不知道想说什么,唯有用这篇并不精彩的文章(以后在修改)来祭奠我对哑巴舅舅的哀思,愿你在天国和表舅妈、表侄女生活幸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 08:53
(二)

一路上的舟车劳累,让母亲的身体很是吃不消。

母亲从来就坐车有晕车的习惯,每次要上外边旅游一趟下来,就好象大病一场一样。

家乡的变化基本还是十几年前,和我离开时一样。村里依旧还是用着村口的那井水来洗衣做饭;村子的中央,依旧是那座曾经带给我许多欢笑的破旧的祠堂;村口的水塘里,依旧漂浮着红菱和浮萍;通往村口的路依旧是铺着被磨得光滑的鹅卵石。唯一我感觉有变化的,就是我家门前的那棵沙田釉子树,只剩下了一个树桩,两三条刚抽牙的新枝极不相称的和树桩粘在一起。

来了,来了,来了。

远远的,就听到大概是赶来帮忙出丧的老表粗粗的语音。快,快,快,放炮仗。

几声零零落落的炮仗响过后,母亲的脚步已经到了哑巴舅舅家的大门口。

大门上贴着一张大白纸,上面写了三个字——当大事

我看到在帮忙人们脸上的表情也并没有因此而就变的很忧伤,估计他们平时什么样,现在依旧怎样。

大概是有人通报了表外婆,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哭叫着就从里屋冲了出来,表外公神情木然的跟在后面。

母亲赶忙的小跑过去,一下把表外婆的双手扶住,以阻止想要下跪的表外婆身体往下坠。也许是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干过农活的缘故,母亲的力量远远无法阻止想要下跪的表外婆。我连忙跑过去,和母亲一起拉起了双漆已经落地的表外婆。其实,我至今都不明白,哪天,表外婆怎么就可以哭得那么的昏天暗地,在我的印象中,她一向对哑巴舅舅不是很好,而且后来我从亲朋好友口中得知的一切,让我到现在还是认为表外婆的哭,只是一个做秀。

还没有走进厅堂,就看见哑巴舅舅躺在一块门板上,身上盖着纹着龙凤程祥的寿被,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带着孝帽,穿着孝服跪着烧着纸钱。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 09:07
(三)

大概是因为职业的缘故,看多了血淋淋的场面,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对死刑犯枪毙的拍摄,因为总想拍到最好的画面,所以我和执行武警站在了一起,估计也就离那名死刑犯不到5米的距离,武警拿着手枪对着跪在地上的死刑犯的后脑勺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后,那脑浆竟然飞溅到了我的脸上,和我一同去的那名女主持人,吓得最少三个月不敢天黑出门,就是现在一提起这件事情,她也要恶心好久。所以,我对于死人好像天生就不怕。



我仔细的看看了哑巴舅舅的面部神情,也没有让我觉得有后怕的感觉。甚至在我以后的每每回忆中,我都感觉到,哑巴舅舅是带着幸福离开这个世界的。



按照泰和乡下的规矩,人凶死三天后,才可以替死者穿上衣服,要不,死者会回来闹屋,是不吉利的。而且在所有有血缘关联的人,都不可以对死者有肌肤上的接触,否则,死者会把自己的灵魂带进亲人的身体,也是不吉利的。



给死者穿衣服,死者的家里必须要封一个很大的红包,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经过母亲和表外公一家的密谋商议,给哑巴舅舅穿衣服的任务就交给了我。



经过哪次以后,我才知道穿衣服也是个技术活,特别是给一个已经死了人穿衣服。表外公端来一盆热水,让我先替哑巴舅舅檫身,檫身到是很简单,只要把死者露在外面的皮肤象征性的檫一下就够了,难就难在这穿衣服上,首先是要将所有给死者穿上的衣服、裤子一件一件的套好,套好后,下一步就是给死者穿上裤子,先要将一个脚,一个脚的套进去,在拉到臀部时,你就必须将死者翻过一边穿一边,这是很耗费力气的,但又不可以使命的拉扯,万一将裤子拉扯坏了,这是对死者家最大的不敬,人家会说,这家人,给死者还穿那么差的衣服,惹来骂声。穿衣服就还要累,你要首先把死者扶着坐起来,因为死人的手是无法弯曲的,所以就只有从后面同时套着死者的两只手,要是有人帮忙,这工作也就顺利得多,但这里的规矩却是不可以的。我也就只好用自己的肩顶着哑巴舅舅的后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衣服给穿好。



穿好衣服后,还不算完,这时候,还要把准备好的一点碎银子塞进死者的口中。等到我把这一切都做好后,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满头大汗。



对于哑巴舅舅的自杀,我当时一直没有敢问表外公,还是后来,我一个儿时玩得好的伙伴告诉我真正的死因,让我泪流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后话了。



其实哑巴舅舅的年龄比我还小,因为他家的辈份高,所以我也就只能叫他舅舅了。但我从来没有当面的叫过他舅舅,而是和许多村里的人一样叫他哑巴、哑巴。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 09:12
(四)

哑巴舅舅并不是先天就哑,那是小时候发高烧,表外婆没有把送到医院,而是送到跳大绳那里,吃了一点香灰拌的红塘,结果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就在也不知道说话了,为此,一向老实的表外公一脚把表外婆踢成了一个瘸腿。夫妻之间一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成天在田间地头没日没夜的疯,可谁也不愿意和哑巴玩,哪个时候,我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听我的,我想叫谁不跟谁玩,立马就没有一个小孩敢跟他玩。



哑巴那时候家里很苦,又没有人照看着他,所以衣服穿得很脏,而且身上有一股臭味,哑巴虽然是哑巴了,可他又非常喜欢发出声音,有几次差一点用筛盘逮着的小鸟都叫他吓跑了。所以我一般是很少让我的“下属”跟他玩在一起的。



有时候,哑巴会偷出他家里闷在火堆里的芋头或者红薯拿来巴结我,每次,我吃归吃,吃的时候,我就让大家和他玩,没有吃了,立马又让大家不和他玩。



和哑巴玩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就要算是过年了,哑巴的叔叔在湖南的浏阳,家是做鞭炮生意的,所以一到过年,他叔叔都会拿一些作为新年的礼物送给哑巴,而鞭炮在那时候,又是我们这群捣蛋鬼最最想要的东西。哑巴在这个时候自然就呀呀呀的成了我们的头了,大家屁颠屁颠的跟在他后头,这里点一仗,那里放一炮。高兴的时候,哑巴就会把香交到我手中,让我去点哪个炮仗,拿着香,就好象有莫大的荣誉感,满足感。



哑巴也好象在这个时候就会变得聪明些,一天总是带着十几个炮仗在身上,放完了就不在回去拿了,虽然惹得我们意犹未进,但我们也是耐何他不得,就期盼着明天早一点到,期盼着明天还可以从哑巴手里拿到那根香。



什么时候哑巴的炮仗放完了,什么时候哑巴又成了我打击的对象。



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哑巴头上的那块伤疤是我为什么要用石头仍出来的。隐约还记得是因为人家发现他们家地里的红薯有人刨了,哑巴比划着是我干的,所以就找到我家里,狠狠的骂我是没有教养的孩子。那次,母亲把我的屁股打得七零八落的。所以,第二天,哑巴的头就让我用石头扔破了。所以,第二天,我被母亲打得更惨,以至于现在我的手抓起石头来就会隐隐生痛。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 09:21
(五)

自从打破哑巴的头后,在我的视线中就几乎没有了他的身影。每次一看到我的身影,他就跑得比兔子还快。



哑巴舅舅几乎没有上过学。农村的小孩,没有一个不是放牛放到8、9岁才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我却是个例外,因为我父母从福建下放到萍乡后,因为上班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放在外婆这里带,但哑巴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每天除了放牛还是放牛。在那时的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学到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算数就够了,更别说是一个哑巴,又不会讲,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小学的前三年,是在泰和读的,每次放学回家,哑巴都会牵着家里的那头老水牛在村口的鹅卵石路上等我们,我们每每都是撒开脚丫子的就往村后头的山坡上跑,高兴就叫一声哑巴,不高兴就理也懒得他。



但凡我们叫了他一声哑巴,他就会哑哑呀的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牵着牛,跟在我们的后头一起朝后山坡跑去。



那个时候,我们这群小伙伴,最喜欢玩上课的游戏,我们轮流着当老师,其他的人就席地而坐当学生,有时候,我们也让哑巴加入游戏,但当老师却是永远也没有他的份,因为当老师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手拿一根木棍当教鞭,可以故意的找茬对别人进行惩罚,打手心。哑巴是挨打最多的一个,但他却从没有因此就不加入这个游戏,相反,他还特高兴,好像我们对他的惩罚是对他一个莫大的荣誉。



如果我们当中今天有人反对哑巴的加入,他就不能加入游戏当中,但他也不会离开,就和老牛一块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我们游戏,只要看到谁要受惩罚了,他就会一边高兴的欢跳着转圈,一边用手比划着用木棍打手心的样子,嘴里还发出哦哦哦的叫声。



当我们游戏累了,就会趴在青石板上大家一起做家庭作业,这个时候,也是哑巴最安静的时候,他会趴在地上看我们写字,有时也拿根木棍在地上比划着写字,那种专注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得。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 09:26
(六)

有时候,我们也会教哑巴写上两个字,记得哪天哑巴用我给他的半截铅笔歪歪斜斜的写下他自己的名字"阿宝"时,那种高兴的劲头简直无法言语,他把我抱起在原地起码转了三圈,最后还偷出他家里的地瓜干(泰和好象叫牛皮糖)分给我们大家吃。



哑巴的名字虽然有个宝字,但在在家里,却没有人把他当成宝看待。哑巴的上头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在家里他排行第七,最小。



人家说,家里最小的一般都是吃苦最少的,最幸福的。但从我记事起,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哑巴穿过一件新衣服,全都是接哥哥、姐姐穿剩下的。有时候,放牛放得晚了,家里吃饭也从不等他,更别说是给他留菜。



妈妈为此经常要把我的一些旧衣服拿给哑巴穿,就这样,那些衣服还经常成为我恐吓哑巴的有力武器,如果我想要哑巴替我做一件事情,比如上邻居家的院子里去偷石榴什么的,他不去,我就会要他衣服脱下来还给我,有时候,他会照我的话去做,有时候他干脆就装着没有看见我的指手划脚。



哑巴的哥哥姐姐相继读书后,家里的农活基本上哑巴要干三成以上,这对于一个8、9岁的小孩来说可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时候还要“出猪栏”和“出牛栏”,干过农活的人就知道,我依稀记得,“出猪栏”和“出牛栏”是件非常苦的事情,一般的农家都是由两到三个青壮年劳动力来解决,小孩子最多也就跟在身后推推板车。哑巴从9岁开始就把家里的这两份活给包圆了。



一个9岁的人要把一个冬天用来给猪、牛铺垫的稻草全部的清理干净,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每天清早,哑巴还要割回两担鱼草和猪草,然后就去放牛,在放牛的同时,还要解决家里烧饭煮菜用的材火。即使是这样,哑巴还经常的受到表外婆的打骂和惩罚。[br]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很少看到哑巴脸上会挂着笑容。



从我读小学二年级起,我们这群捣蛋鬼再也没有谁敢在对哑巴指手划脚的叫他干什么了,因为他一下长得比我们高出了一个头,力气也变得很大,我们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无论哑巴变的怎样,他对我母亲总是格外的好,或许是母亲看他可怜,有什么好吃的总会让他也尝尝鲜。



母亲的付出有一天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刚下完雨,池塘边的青石板也就变得溜滑溜滑的,母亲打着雨伞去洗衣服,不小心一脚滑到了池塘里,不识水性的母亲眼看着就要沉下去,恰好放牛路过池塘边的哑巴及时相救,母亲才化险为夷,从那以后,母亲更是把哑巴当成亲儿子看待。
引用 新来的 2005-10-2 06:35
<>对一个人的记忆能如此的历历不忘,算是爱了.</P>
引用 玫瑰啦啦 2005-10-2 20:39
你好坏的,这样欺负你舅舅!
引用 南瓜大侠 2005-10-2 21:57
<>楼主,写完了吗?</P>
引用 踏雪 2005-10-3 03:08
<>太长了</P>
<>我 没 看完</P>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5 12: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玫瑰啦啦</I>在2005-10-2 12:39:27的发言:</B><BR>你好坏的,这样欺负你舅舅!</DIV>
<br>呵呵,小时候不懂得什么叫亲情,什么叫友情,只有长大后,在失去亲情和友情的时候,才真正的明白它的可贵,所以,还是不管是我也好,你也好,大家也好,都要好好的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亲情、友情,不要像我一样,在失去它们的时候,才后悔!
引用 土豆丝 2005-10-6 03:36
<>善良又可悲的哑巴舅舅~</P>
引用 心蓝 2005-10-6 03:51
<>没有写完,赶紧赶紧,要看。</P>
<>再借用一下:</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土豆丝</I>在2005-10-5 19:36:44的发言:</B><BR>
<>善良又可悲的哑巴舅舅~</P></DIV>
引用 lqald 2005-10-6 04:25
<>楼主,还没有写完嘛。</P>
<>继续,别调胃口。</P>
引用 一叶孤舟 2005-10-6 20:00
<>看完觉得难受...</P>
<>哑巴舅舅究竟承受了多少痛苦与挣扎才决然的走上自杀这条路...</P>
<>期待楼主的续...</P>
<P>也更期待看到吐露真实情感的文字.</P>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8 07:10
(七) 平淡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我从小学一直读完了大学。我是在小学三年级的离开泰和的,这中间因为别的原因,我又到泰和的沙村中学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中。那段时间,因为哑巴舅舅和同村的几个家族族人一起到山里去学烧碳,所以我和哑巴舅舅就一直没有见过面,只是听外婆说,哑巴现在个头已经比我高出了一个头,身子骨也壮实得像头牛。




就在我结束在泰和求学,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哑巴舅舅也从山里回到了村庄。因为哑巴是个好劳力,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哑巴在家,东家垒个灶、西家上个梁,你只要站在村口叫上几句哑巴,他立马就能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先把你的活给做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哑巴开始对女人感兴趣了。村东头刘家有个外乡的小寡妇嫁过来还不满18岁,一开始,刘家对这个儿媳妇到还是蛮热情的,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随着女儿的降临,她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全家人几乎没有一个拿正眼瞧她的,在村子里几乎每天可以听到小媳妇被打骂的哀嚎声。



不知道是不是同命相连,哑巴在村子里,可以对任何女人嘻嘻哈哈,那怕是被这些个已经习惯了在辛苦劳作中讲讲黄色笑话的妇女拔光了裤子,哑巴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但只要一听到小媳妇的脚步声,哑巴舅舅不管在干什么,马上就像皇宫里的太监听到皇上驾到的吆喝声一样,归归距距的就站在那不动,头总是低着,像犯了错的小孩子在接受大人的讯问一样。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8 07:36
(八)



时不时的,哑巴会偷偷的从家里偷出点吃点给小媳妇,可每次都是往小媳妇手里一放,就撒开了脚丫的狂跑,有一次,不小心,还真就一转身撞到了墙头,脑门上淤种了还几天。



每天的傍晚,小媳妇都要去村口的池塘里洗衣服,哑巴舅舅就一定在村口的水井旁打水。虽然哑巴舅舅对小媳妇一往情深,但村里人从没有见过小媳妇对哑巴舅舅当面说过一句话。

就在哑巴舅舅22岁开春的那年,小媳妇的男人出去打工了,可还不到一个月,就得到那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摔死的消息,那时候,村里人也都说小媳妇很狠毒,自己男人死了,连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出来。



顶梁柱倒了,小媳妇的命也就更苦了,婆婆说她是扫把星,克死了自己的丈夫,说她是不会下蛋的“现鸡”,没有给刘家传宗接代,打骂得比以前更加的厉害,后来就干脆把小媳妇母女俩住在了柴房,并且让她们单个的过日子。
引用 心蓝 2005-10-13 04:16
嗯,我也在期待着下文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3 10:44
(九)

一转眼,小媳妇就这样独自的带着女儿生活了两年,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好在有哑巴舅舅在暗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这期间,也有媒婆给哑巴舅舅说过几次媒,不是缺胳膊少腿的,就是眼残耳聋的,好象在村里人的观念里,残疾人就只能找残疾人,他们永远都是抱着一种龙配龙,凤配凤的观念。仅有的一次,是一个远房的亲戚给哑巴舅舅介绍了一个远村的小寡妇,人长得还算标致,也没有残疾,但哑巴舅舅就是死活也看不上人家,其实,表外公和表外婆心里都知道,哑巴舅舅就是看上了小媳妇。



实在没有办法,表外公和表外婆就托媒婆向小媳妇提亲,没想到,几年时间里对小媳妇母女俩不闻不问的刘家人这时候又插了一杆子,说小媳妇生是刘家人,死是刘家的鬼,没有他刘家的同意,谁也不要想打小媳妇的主意。



小媳妇看到这种架势,也就死活都不敢答应。无奈之下,表外公和表外婆就只好向刘家下聘礼,花去了一万六、七,终于把小媳妇迎进了家门,成了我的表舅妈。
引用 泪比血红 2005-10-13 10:45


(十)



结婚后的哑巴舅舅整个人都好像变得精神焕发了,以前脏兮兮的衣裤变得干净整洁了,村里人多年没有看到过小媳妇的笑脸也出现了,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哑巴舅舅向信用社贷了5000元款,开了一片小小的南货店,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努力经营着,日子也一天一天的变得好起来。




渐渐的也存下了五、六万块钱,于是在前年张罗着把旧房拆了,盖起了新房,惹得村里好些人眼睛都是红的。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那天,表舅妈带着女儿上泰和县城里去调货,花两百块钱租了一辆小农用车,在农村的人就知道,一般开这种小南货店,基本上调货都是一次性,不会缺了什么就马上补齐,而是要等到店里的货都差不多告急的时候,才去补齐的。



本来哪天是哑巴舅舅去调货的,刚要出门,村里张家准备今天上房梁,缺少劳动力,所以请哑巴舅舅去帮忙,表舅妈看着乡里乡亲的,又不好推辞,在说车也来了,租车的钱也预付了,所以表舅妈只好带着女儿一起去调货。



就在回来的路上,在一条乡间公路的叉道口,突然横冲过来一个骑着自行车放学回家的小孩,司机立即把方向盘一打,由于车子本身的速度也过快,农用车一下就翻进了五、六米深的一条大水沟里,整个车子四脚朝天,而在车子里的表舅妈和我那可怜的表侄女以及哪个司机当场就驾鹤西归。

查看全部评论(6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9-13 18:35 , Processed in 0.1133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