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泰和在线 网站首页 走进泰和 人文历史 查看内容

与小乔谈泰和历史(第一篇)

2010-7-5 22:22| 发布者: 心蓝| 查看: 2133| 评论: 22

摘要: 小乔:泰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可考历史有2200多年,我们从什么时间点谈起? 江右散人:我们先从庐陵建县谈起,在泰和的早期,泰和的历史与庐陵县很难做一个分割,泰和作为庐陵县的一部份,从县治所在地到后面的郡 ...

小乔:泰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可考历史有2200多年,我们从什么时间点谈起?
江右散人:我们先从庐陵建县谈起,在泰和的早期,泰和的历史与庐陵县很难做一个分割,泰和作为庐陵县的一部份,从县治所在地到后面的郡治长达480年。所以研究泰和的历史沿革,要从庐陵建县谈起。
小乔:目前有种说法,庐陵县建县是在秦始皇时期,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可爱的吉安》一书中指出“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候,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地区部份区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这种说法正确吗?
江右散人:这种说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传起来,后来一些出版物都引用了这一观点,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持这种观点作者称引据《明一统志》(也称《大明一统志》),但查阅了整本《明一统志》,均看不到作者引用的“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的字样。《明一统志》关于吉安府起源说法是:秦属九江长沙两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东汉兴平初始分豫章立庐陵郡。关于庐陵县起源说法是:汉属豫章郡,东汉末孙策于县置庐陵郡。关于泰和县起源说法是:(西)汉庐陵县治,东汉改西昌县。很显然,《明一统志》并没有提出秦代设立庐陵县的观点,仅指出西汉有庐陵县的存在,县治在后来的泰和县,而庐陵郡的设立在东汉末年。
其次,这种说法与地方志持有的观点不符。清光绪元年刊本的《吉安府志》卷一““地理志”写道:秦并天下地属九江南部都尉,汉为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后汉和帝永元中,分立石阳县,改安平县为平都,(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分豫章立庐陵郡,改庐陵县为高昌,寻分立西昌、东昌、永新、吉阳、兴平、阳城、新舆、巴丘诸县。而清光绪四年的《泰和县志》卷一“舆地考”中也指出:秦并天下地,属九江南部都都尉。汉为庐陵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其故城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后汉末升庐陵为郡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其故城在今县西三里。从这两本地方志的内容来看,均没有指出庐陵县的建县在秦代,而仅指出汉代有庐陵县的存在,东汉末升为郡。
小乔:以你的研究,庐陵县的起源在什么年代?
江右散人:谈庐陵县的起源,我们先来看看豫章郡的起源,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集体编写的《江西通史》指出,汉高祖五年率军进驻豫章地区(当时豫章地区仍属淮南国,即秦时九江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因陈婴平定豫章有功,封其为堂邑候,又以为淮南国所辖之地太大,遂将其南部折置为豫章郡。这一考证,在北魏郦道元编写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也得到印证:“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也就是说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江西才正式设立了郡一级的行政机构,管理了含庐陵在内的十八个县。但从郡县史来看,并不一定是先有郡后有县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县一级行政单位的产生,直属于君主管理,随着县的增加,管理不便,郡便产生了,这是先有县后有郡。而郡一级的管理者也往往为了管理方便,去设立新的县域行政机构,这是先有郡后有县。所以说庐陵县的起源因为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无法断代到具体年份,庐陵县的起源可能早于公元前201年,也可能晚于公元前201年,但可以肯定的说,西汉时期,庐陵县(县治在今泰和)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庐陵县秦始皇二十五年设立的说法,在没有正确的史料及考古发现前,不应再以讹传讹下去了。正确的说法应是:秦代属九江郡(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汉初属淮南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西汉时期庐陵县(故城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属豫章郡。
小乔:庐陵县后来升格成为庐陵郡,泰和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江右散人:泰和古称西昌,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关于西昌的建县时间,据历代方志记载有五种说法,分别是后汉末年,三国吴置,汉初平二年(191),汉兴平元年(194),汉建安四年(199)。1993版的《泰和县志》则模糊的说是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同时把上述五种说法作为附录记录下去,这说明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编者还是十分严谨的,同时也是正确的。
据我的考证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升庐陵为郡,设立西昌县,以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三里),辖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新兴、吉阳、兴平、阳城10县。这一论点是建立在对上述五种说法的分析中得来的:后汉末年,与三国吴置并不矛盾,东汉末年,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统治江西一带正是孙策,即后来三国的吴国。查阅《三国志.吴志》,记载了:孙策析置庐陵郡在既定豫章之后,即建安四年。而汉兴平元年,出自《后汉书.郡国志》,因《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故采信《三国志》的观点。而初平应当是兴平的笔误。
《江西通史》所持的观点也是东汉建安四年,庐陵升县为郡,设立西昌县,以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至于西昌故城在今县城本三里,则是历代《泰和县志》的观点,后面会详细说明。
因此,泰和建县的断代可以从东汉末年的说法,进一步精确到年,即公元199年建县,按此推算,2009年,应是泰和县建县1810周年。
小乔:前面你提到泰和作为庐陵县的县治和后面庐陵郡的郡治长达480年,那么古庐陵县的遗址和古庐陵郡(西昌县治,郡县同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江右散人:近来,有一种观点称白口城可能是古庐陵县、郡的遗址。这种提法是在白口城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刊载在一些报刊上的。对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态度。
从清代《泰和县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庐陵县的遗址(故城)是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而庐陵郡的遗址是在“今县西三里”。
认为白口城是古庐陵县、郡遗址的作者称:唐朝前期县治在西城(即现在泰和西门一带),白口古城恰好在(当时的)西昌城西三里。
作者一方面断定白口城是古庐陵郡的遗址,一方面又以当时生产力及人口否定庐陵县的遗址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的说法:“不可能在面积达23万平方方米的白口城西北30公里同时还有一座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以的城池”
显然,这位作者并没有注意到清代《泰和县志》的今泰和县的含义。在明清泰和县的城池是从东到快阁西到现在山谷路的范围,而从这个区域到白口城何止三里路。清光绪四年的《泰和县志》明确指出白口城在县南五里,所以白口城是古庐陵县、郡遗址与史料并不符合。
同时,庐陵县、郡这两座城市的使用时间,从公元前201年左右设立庐陵县,到公元199年设立庐陵郡,相隔400年的时间,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全可能有多个城池存在。
虽然白口城发掘出很多西汉以来的文物,但单凭这些不会说话的瓦当、石器,而无任何文字,强行将来将清代泰和县西三里的西昌故城(庐陵郡治),套到白口城,甚至否定清代泰和县西北三十里外庐陵故城(庐陵县治)的存在,显然有些妄断。
庐陵故城(庐陵县治),按清代《泰和县志》记载是在当时的城池的西北三十里,利用清代《泰和县志》泰和县(地)图的比例尺计算应在现在泰和螺溪镇附近,城池临近禾水。从后代的考古发现来看,虽然城池的遗址还没被发现,但是周围金山岭、水背岭、螺塘战国遗址、江北洲西周遗址、井冈山机场拓建的汉墓发现,有有力的佐证了该区域在周代起至汉代的兴旺。
西昌故城(庐陵郡治),根据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记载,东起垇街(今粮油机械修配厂),西至街尾(今月池彭家附近),南靠澄江河,北至竹篠巷(今上街文溪通官溪村机耕道口中)。城内除公廨外,还有货栈和牛、猪、柴茅市场。从口口相传上街、街尾、米市、茅市、城下等地名,可以得知这些地名是为当时的街名和村名传承下来。这一论述经核对清代《泰和县志》、明代《寰宇通志》均无疑问。

小乔: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提到南北朝时,南朝陈时省西昌,这是什么意思?
江右散人:省字是一个古代汉语用字,在古代有减少的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撤消西昌县。但说到这一段历史记载,是与历史不相符的。泰和是南宋起开始编修县志,第一本县志是南宋淳熙四年1177的《西昌志》。县志与国史不同,没有设立史馆,隔代修史的传统。可以想见资料来源是当时的国史之一,我翻阅了均成书于唐代的南史、陈史,并没有“省西昌”的记载。同时在清光绪四年的《泰和县志》、清光绪元年刊本的《吉安府志》、明代《寰宇通志》、《明一统志》也没有相关的记录。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省西昌”史从何来,我也无从得知。按照清代县志的说法,南朝宋、齐、梁、陈是延续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来的格局。只在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庐陵郡治从西昌县搬至石阳县(在今吉水县东北),西昌不再作为庐陵郡的行政中心。

小乔:接下来应当谈到泰和县名的出现吧。
江右散人:是的,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隋将陈朝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改庐陵郡为吉州,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西昌,并东昌、西昌、遂兴、广兴、永新五县,置安丰县(故城无考)。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安丰为泰和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吉州又改为庐陵郡,下辖庐陵(治今吉水县)、泰和、安复(治今安福县)、新淦(治今新干县)4县。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因安丰交通不便,将泰和县治从安丰故城迁入西昌故城。
这里面开皇十一年改安丰为泰和县,在历史上也有过争议。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附录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一种是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两者仅相隔一年。持开皇十年观点是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持开皇十一年观点的是成书于唐代的《隋书》,由于《隋书》成书时间早于《太平寰宇记》,且为官修正史。历代县志均采信开皇十一年,改安丰为泰和县的观点。
小乔:唐代,泰和又一次成为州治登上历史舞台,你能说说具体情况吗?
江右散人:唐代,唐初改庐陵郡为吉州,武德五年(公元623年)泰和县改为南平州,下辖泰和、永新、广兴(今莲花)、东昌四县,与吉州并列。八年(公元626年),撤消南平州,将泰和县、永新县、广兴县、东昌县合并,并改称太和县,属吉州。
这里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短,泰和为州仅为3年时间,二是管辖的范围小,与东汉后泰和为庐陵郡的情况不同,这次泰和只管辖了泰和、永新、广兴(今莲花)、东昌四个县,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把原庐陵郡西南的一部份划给泰和,成立一个现在所谓的地级市。究其根源是当时唐初统治者在削平与镇压江西地区的地方势力与农民起义之后,为了笼络归降势力,将隋代郡县再行分割,安置降众的做法。即不顾实际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增加酬庸的做法。
小乔:前面提到2009年是泰和建县1810周年纪念,泰和建城应当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江右散人:唐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说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移县治于白下驿,即现县城。这里面也有两种说法,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附录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为唐贞元三年(787)。在当时,一座县城的搬迁是平常的事,一个县令,充其量一个郡守就能决定的事情,不像现在要报国务院,搬迁的原因也五花八门,交通、风水等等。在泰和,如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因安丰交通不便,将泰和县治从安丰故城迁入西昌故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西昌故城曾被寇陷,县治曾迁至安丰故城,后来再迁往白下驿。因为历代官修正史均无记载。这里按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口径,唐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说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移县治于白下驿,即现县城。虽然不免让人遗憾,因为这一次搬迁县城,奠定了从唐到今天的政治中心位置,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留待后人去考证吧。
所以只能告诉你到2009年,是泰和县城建城1249年,或是1222年的周年纪念的两个答案了。
小乔:后面泰和的历史沿革有什么变化没有?
江右散人: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太和县龙泉乡什善镇升为场,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升为龙泉县(今遂川)。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从龙泉县分置万安县,划太和县诚信乡六堡隶万安县。元祐七年(公元1093年),再割太和县三堡并入永新县。
通过分立遂川县、万安县,割地隶属永新后,在宋代,泰和县的版图才初步定了下来,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手枪形状。当然古人是看不出手枪形状,因为古代的地图是倒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呵呵。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泰和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改为县,恢复泰和县名,属吉安府,按照现在的说法,这74年间,泰和是作为县级市出现在历史舞台。
再后来,民国期间泰和曾经短暂的从现在说法,市管县改成省直管。在抗战时期,还作为江西的战时省会存在,这在后面会详细的讲解。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th7810 2009-6-30 18:00
小乔:庐陵县后来升格成为庐陵郡,泰和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江右散人:泰和古称西昌,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关于西昌的建县时间,据历代方志记载有五种说法,分别是后汉末年,三国吴置,汉初平二年(191),汉兴平元年(194),汉建安四年(199)。1993版的《泰和县志》则模糊的说是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同时把上述五种说法作为附录记录下去,这说明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编者还是十分严谨的,同时也是正确的。
据我的考证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升庐陵为郡,设立西昌县,以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三里),辖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新兴、吉阳、兴平、阳城10县。这一论点是建立在对上述五种说法的分析中得来的:后汉末年,与三国吴置并不矛盾,东汉末年,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统治江西一带正是孙策,即后来三国的吴国。查阅《三国志.吴志》,记载了:孙策析置庐陵郡在既定豫章之后,即建安四年。而汉兴平元年,出自《后汉书.郡国志》,因《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故采信《三国志》的观点。而初平应当是兴平的笔误。
《江西通史》所持的观点也是东汉建安四年,庐陵升县为郡,设立西昌县,以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至于西昌故城在今县城本三里,则是历代《泰和县志》的观点,后面会详细说明。
因此,泰和建县的断代可以从东汉末年的说法,进一步精确到年,即公元199年建县,按此推算,2009年,应是泰和县建县1810周年。
小乔:前面你提到泰和作为庐陵县的县治和后面庐陵郡的郡治长达480年,那么古庐陵县的遗址和古庐陵郡(西昌县治,郡县同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江右散人:近来,有一种观点称白口城可能是古庐陵县、郡的遗址。这种提法是在白口城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刊载在一些报刊上的。对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态度。
从清代《泰和县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庐陵县的遗址(故城)是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而庐陵郡的遗址是在“今县西三里”。
认为白口城是古庐陵县、郡遗址的作者称:唐朝前期县治在西城(即现在泰和西门一带),白口古城恰好在(当时的)西昌城西三里。
作者一方面断定白口城是古庐陵郡的遗址,一方面又以当时生产力及人口否定庐陵县的遗址在“今泰和县西北三十里”的说法:“不可能在面积达23万平方方米的白口城西北30公里同时还有一座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以的城池”
显然,这位作者并没有注意到清代《泰和县志》的今泰和县的含义。在明清泰和县的城池是从东到快阁西到现在山谷路的范围,而从这个区域到白口城何止三里路。清光绪四年的《泰和县志》明确指出白口城在县南五里,所以白口城是古庐陵县、郡遗址与史料并不符合。
同时,庐陵县、郡这两座城市的使用时间,从公元前201年左右设立庐陵县,到公元199年设立庐陵郡,相隔400年的时间,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全可能有多个城池存在。
虽然白口城发掘出很多西汉以来的文物,但单凭这些不会说话的瓦当、石器,而无任何文字,强行将来将清代泰和县西三里的西昌故城(庐陵郡治),套到白口城,甚至否定清代泰和县西北三十里外庐陵故城(庐陵县治)的存在,显然有些妄断。
庐陵故城(庐陵县治),按清代《泰和县志》记载是在当时的城池的西北三十里,利用清代《泰和县志》泰和县(地)图的比例尺计算应在现在泰和螺溪镇附近,城池临近禾水。从后代的考古发现来看,虽然城池的遗址还没被发现,但是周围金山岭、水背岭、螺塘战国遗址、江北洲西周遗址、井冈山机场拓建的汉墓发现,有有力的佐证了该区域在周代起至汉代的兴旺。
西昌故城(庐陵郡治),根据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记载,东起垇街(今粮油机械修配厂),西至街尾(今月池彭家附近),南靠澄江河,北至竹篠巷(今上街文溪通官溪村机耕道口中)。城内除公廨外,还有货栈和牛、猪、柴茅市场。从口口相传上街、街尾、米市、茅市、城下等地名,可以得知这些地名是为当时的街名和村名传承下来。这一论述经核对清代《泰和县志》、明代《寰宇通志》均无疑问。
引用 th7810 2009-6-30 18:01
小乔: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提到南北朝时,南朝陈时省西昌,这是什么意思?
江右散人:省字是一个古代汉语用字,在古代有减少的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撤消西昌县。但说到这一段历史记载,是与历史不相符的。泰和是南宋起开始编修县志,第一本县志是南宋淳熙四年1177的《西昌志》。县志与国史不同,没有设立史馆,隔代修史的传统。可以想见资料来源是当时的国史之一,我翻阅了均成书于唐代的南史、陈史,并没有“省西昌”的记载。同时在清光绪四年的《泰和县志》、清光绪元年刊本的《吉安府志》、明代《寰宇通志》、《明一统志》也没有相关的记录。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省西昌”史从何来,我也无从得知。按照清代县志的说法,南朝宋、齐、梁、陈是延续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来的格局。只在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庐陵郡治从西昌县搬至石阳县(在今吉水县东北),西昌不再作为庐陵郡的行政中心。
小乔:接下来应当谈到泰和县名的出现吧。
江右散人:是的,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隋将陈朝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改庐陵郡为吉州,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西昌,并东昌、西昌、遂兴、广兴、永新五县,置安丰县(故城无考)。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安丰为泰和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吉州又改为庐陵郡,下辖庐陵(治今吉水县)、泰和、安复(治今安福县)、新淦(治今新干县)4县。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因安丰交通不便,将泰和县治从安丰故城迁入西昌故城。
这里面开皇十一年改安丰为泰和县,在历史上也有过争议。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附录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一种是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两者仅相隔一年。持开皇十年观点是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持开皇十一年观点的是成书于唐代的《隋书》,由于《隋书》成书时间早于《太平寰宇记》,且为官修正史。历代县志均采信开皇十一年,改安丰为泰和县的观点。
小乔:唐代,泰和又一次成为州治登上历史舞台,你能说说具体情况吗?
江右散人:唐代,唐初改庐陵郡为吉州,武德五年(公元623年)泰和县改为南平州,下辖泰和、永新、广兴(今莲花)、东昌四县,与吉州并列。八年(公元626年),撤消南平州,将泰和县、永新县、广兴县、东昌县合并,并改称太和县,属吉州。
这里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短,泰和为州仅为3年时间,二是管辖的范围小,与东汉后泰和为庐陵郡的情况不同,这次泰和只管辖了泰和、永新、广兴(今莲花)、东昌四个县,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把原庐陵郡西南的一部份划给泰和,成立一个现在所谓的地级市。究其根源是当时唐初统治者在削平与镇压江西地区的地方势力与农民起义之后,为了笼络归降势力,将隋代郡县再行分割,安置降众的做法。即不顾实际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增加酬庸的做法。
小乔:前面提到2009年是泰和建县1810周年纪念,泰和建城应当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江右散人:唐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说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移县治于白下驿,即现县城。这里面也有两种说法,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附录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为唐贞元三年(787)。在当时,一座县城的搬迁是平常的事,一个县令,充其量一个郡守就能决定的事情,不像现在要报国务院,搬迁的原因也五花八门,交通、风水等等。在泰和,如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因安丰交通不便,将泰和县治从安丰故城迁入西昌故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西昌故城曾被寇陷,县治曾迁至安丰故城,后来再迁往白下驿。因为历代官修正史均无记载。这里按1993版的《泰和县志》的口径,唐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一说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移县治于白下驿,即现县城。虽然不免让人遗憾,因为这一次搬迁县城,奠定了从唐到今天的政治中心位置,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留待后人去考证吧。
所以只能告诉你到2009年,是泰和县城建城1249年,或是1222年的周年纪念的两个答案了。
小乔:后面泰和的历史沿革有什么变化没有?
江右散人: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太和县龙泉乡什善镇升为场,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升为龙泉县(今遂川)。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从龙泉县分置万安县,划太和县诚信乡六堡隶万安县。元祐七年(公元1093年),再割太和县三堡并入永新县。
通过分立遂川县、万安县,割地隶属永新后,在宋代,泰和县的版图才初步定了下来,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手枪形状。当然古人是看不出手枪形状,因为古代的地图是倒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呵呵。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泰和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改为县,恢复泰和县名,属吉安府,按照现在的说法,这74年间,泰和是作为县级市出现在历史舞台。
再后来,民国期间泰和曾经短暂的从现在说法,市管县改成省直管。在抗战时期,还作为江西的战时省会存在,这在后面会详细的讲解。
引用 不死不停 2009-6-30 18:48
这都是谁跟谁啊
引用 花间诗人 2009-6-30 22:09
看着
  
    头晕
引用 江西人 2009-7-4 17:56
写的好!楼主学问真是渊博,可跟我联系一下,我在南昌平时也在做这方面的地方志的研究,在网上搜到这篇文章,特意注册一个帐号来顶你。

吉安人天天在吹,吉安秦代置郡,也不知道史从何来。
引用 xiaowp119 2009-7-4 19:31
支持一下!!
引用 心蓝 2009-7-5 00:54
长知识了。
引用 th7810 2009-7-6 17:37
写的好!楼主学问真是渊博,可跟我联系一下,我在南昌平时也在做这方面的地方志的研究,在网上搜到这篇文章,特意注册一个帐号来顶你。

吉安人天天在吹,吉安秦代置郡,也不知道史从何来。
江西人 发表于 2009-7-4 17:56


联系方式是什么?
引用 foxf1411781 2011-12-30 13:19
th7810 发表于 2009-6-30 18:01
小乔:在1993版的《泰和县志》提到南北朝时,南朝陈时省西昌,这是什么意思?
江右散人:省字是一个古代汉 ...

wa
引用 一介书生 2011-12-30 13:45
高人!
引用 lucky 2011-12-30 14:02
原来俺们家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俺骄傲!!!
引用 Billy 2011-12-31 09:12
手枪形状,毙掉井冈山吗
引用 Billy 2011-12-31 09:12
LZ有心了,顶你
引用 齐鲁青未了 2012-2-24 12:16
{:soso__5663373028670280397_3:}
引用 asas661 2012-2-25 07:44
{:soso_e195:}
引用 fortunateyz 2012-4-6 22:26
本帖最后由 fortunateyz 于 2012-4-6 22:27 编辑

楼主老师才学博大,非常有见地,想向您学习,联系方式已发您站内短信
引用 张雨晨 2012-4-7 00:26
{:soso_e147:}
引用 张雨晨 2012-4-7 00:26
{:soso_e147:}
引用 西瓜南瓜 2012-4-7 07:18
先做个记号,要不下次又找不到了

查看全部评论(2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9 03:09 , Processed in 0.1698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