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泰和在线 网站首页 走进泰和 人文历史 查看内容

寻访浙大“西迁”泰和遗迹

2010-7-5 22:26| 发布者: 心蓝| 查看: 2394| 评论: 5

摘要: 65年前,为避战乱,浙江大学曾西迁江西泰和1年半之久。如今,浙大泰和校址究竟在哪?   当年师生们为村民修筑的防洪大堤、创设的澄江学校是否还依在?   浙大校长竺可桢在泰和去世的夫人张侠魂和儿子竺衡的 ...

65年前,为避战乱,浙江大学曾西迁江西泰和1年半之久。如今,浙大泰和校址究竟在哪?

  当年师生们为村民修筑的防洪大堤、创设的澄江学校是否还依在?

  浙大校长竺可桢在泰和去世的夫人张侠魂和儿子竺衡的墓地又在何处?

  浙大泰和旧迹如今正逐步消失,谁来关注与保护这些可能湮没的历史见证?本期《地理人文》,让我们走进泰和,并沿着浙大西迁路,去寻访人文浙大在那段非常岁月里留下的历史踪迹——

竺可桢当年和儿子在赣江游泳的照片

泰和浙大旧址前的护城河

浙大办公楼旧址

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栽的柏树下追忆往事

当年浙大的老围墙依在

当年浙大师生修筑的防洪堤

浙大办公楼内部面貌

浙大大礼堂

群众回忆竺可桢妻儿墓地

  背景: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战火波及到浙江,为了免遭日军涂炭,从11月11日开始,浙江大学本部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行程700多公里,辗转迁至江西吉安市,借寄在白鹭洲中学上课,1938年2月,迁到了泰和县上田村,此后再迁往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地,整个西迁行程2600余公里,浙大的这段“流亡办学”、举校西迁的过程,曾被形象地称为“文军长征”。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8日9日,浙江大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新闻采访团8名成员来到泰和县,碰巧与记者一道同行,前去寻觅当年浙大在泰和办学留下的缕缕旧迹,触摸那段尘封久远的难忘岁月。

  寻觅湮没在岁月里的旧迹

  从吉安市到泰和县只有45公里,虽然路程不很遥远,但道路却连绵起伏。冒着酷热,我们前往泰和县澄江镇,寻觅抗战时“国立浙江大学”在那里办学的遗迹,并感受那段已湮没在岁月深处的历史。

  1938年2月,由于抗战战事吃紧,国立浙江大学迁至泰和,临时校址就选在泰和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该村有2座古书院——大原书院和华阳书院,后来大原书院成了浙大在泰和的校本部,而村中原有的趣园和遐观楼(即藏书楼),则成了浙大的图书馆和教室。此行去泰和寻访旧迹,我们的首站是澄江镇上田村小组。在路人的指点下,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当年“国立浙江大学”在泰和办学的所在地——如今的上田新村,在当年浙大办学的旧址,我们苦苦找寻,遗憾的是,昔日的遐观楼、趣园都已荡然无存,大原书院现在也被改建,成了泰和县收割机厂。

  通过参考资料图片,我们在泰和县六中校园内,却找到了当时浙大的大礼堂——萧氏祠堂。走进祠堂,当年浙大学子在此读书、讲习、集会的一幕,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历历在目。六中的阙校长告诉我们,萧氏祠堂以前是一栋有着高大马头墙的房子。但经过60多年的风雨沧桑,祠堂几经修葺,马头墙早已被改建。1958年,泰和县曾在此创建了一个初级中学,祠堂成了学校的大礼堂,如今还在使用。

  在六中校门口的护城河边,有一排苍翠的树木,其中有3棵当年浙大师生种下的柏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浙大“西迁”泰和的那段岁月,几十年来一直在这里无语地守望着。在那棵由当年浙大校长竺可桢亲手栽下的大柏树下,我们抚摸着柏树虬劲的树干,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久久不愿离去……

  阙校长说,其实当年“国立浙江大学”的办学地现在已经变成3个单位了,与学校相邻的县教育印刷厂和上田变电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与六中一墙之隔的教育印刷厂,那里有一幢名为“水阁楼亭”的房子,是浙大教师们当年的办公场所。这是一座方形、四面环水、绿树掩映、有上下两层的阁楼,楼梯护杆和楼上走道都画有精美的图案。由于年久失修,人迹罕至,如今到处是灌木丛生,蒿草萋萋,部分屋顶已经倒塌。斑驳的阳光从楼顶漏下,照在了大厅天井内丛生的杂草上,呈现出了一片荒凉破败之景,让人顿感世事的沧桑凄凉。而浙大为解决教师子女和附近村民小孩上学,在附近创设的澄江学校,如今也已被新建的楼房所覆盖,永远消失在了岁月的烟尘之中。

  我们发现,当年浙大“西迁”办学的很多旧迹正在逐渐消失,看着这些珍贵的遗迹被时光慢慢蛀蚀,从此将无法再现于世人面前,心中不禁升起一种怅然之感。如果有关部门对这些遗迹不加以保护,那么失去的就不仅只是一些旧时的痕迹了,而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和一段彪炳史册的历史。

  西迁泰和文风鼎盛

  浙大师生在泰和期间,除办学外,还为当地人民做了3件好事: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地。防洪大堤以浙江大学命名,又称为“浙江码头”。在上田村村支书肖和平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浙大师生们当年修筑的防洪大堤。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我们在上田村临近赣江的村庄一问起“浙江码头”,几乎无人不知。当年竺可桢听说赣江每年都会发大洪水,当地的老百姓为此受害不已,就发动浙江大学土木系师生去协助当地人民建造防洪长堤。修堤坝时,浙大师生自发捐款,并发动上田、南圳、三溪等地群众,修筑了一条从三溪村张子山至南门朱家桥的防洪堤。修成后的防洪堤长约5华里,堤基宽4米,高1.45米。如今,浙大师生修建的旧码头如今依在,而防洪堤有的地方则成了水泥路面的村道,大部分都已经崩塌了,只能从那些凸出之处才可依稀分辨出那是一条堤坝。

  浙江大学迁往泰和之后,这些当年远道而来负笈求学的学子,带给了泰和一时鼎盛的文风。浙大师生抵达泰和后,稍事安顿便继续教学,科研也未停顿过,这在抗战时期国内各大学中是不多见的。当时教育部派人到全国各地巡视,认为浙大是所有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所。

  上田老村今年82岁的退休老教师刘国璋老人,就是见证过那段历史的极少数目前尚健在者之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依旧唏嘘不已。那时他只有10多岁,在附近的一所学校读初中,星期天回家就会去村庄旁的浙大校园玩耍,有时碰上学生在上课,好奇的他还会偷偷地躲在教室外,听着教授们上课。刘老说,那时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吃的都是粗米蔬菜,住的房子也很破烂,六、七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内。学校连一个像样的运动场所都没有。虽然当时外面兵荒马乱,可校园内却学风浓厚,学生的人数也不多,但师生的抗战热情却非常高昂。校园内张贴了大量的抗战标语宣传抗战,师生们唱的都是铿锵的抗战歌曲。刘老说,当时在校园里他常见到一位和蔼可亲、穿着长袍马褂、学者模样的人,格外受到学子们的尊敬。后来,从学生口中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竺可桢校长。

  为了解决当地孩子和教职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在竺可桢的倡议下,浙大在附近建起了一所澄江学校,使得许多当时无法上学的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也给当时的泰和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撒下了科学和文化的种子。我们试图寻找当时在澄江学校读过书的老人,但遗憾的是,这些人或已过世,或已外迁。

  据档案记载,浙大在泰和办学是1938年2月至1939年9月,在泰和县档案局我们还找到了一份《国立浙江大学教职员学生通讯录》。由于江西省国民政府机关要从南昌撤到上田村一带办公,需要占用房屋和场所,浙大于是决定继续西迁。竺可桢又立即往西去寻觅下一步学校安顿、发展的地方,以至日夜操劳,无暇顾家,就在这时,与他相濡以沫18年的发妻张侠魂和次子竺衡劳病交加,先后染上痢疾而病故于泰和,并于1938年9月15日,安葬于泰和南门村。

  竺可桢妻儿墓地踪迹杳无

  将近日暮时分,我们赶到了松山姚家,抱着一丝希望去寻找竺可桢妻儿张侠魂和竺衡的坟墓。据记载,当年竺可桢为迁校四处奔波,妻儿病逝都未及安葬,1938年8月10日,浙大300余名师生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追悼会,直到9月15日,张侠魂和竺衡母子才下葬于泰和松山。在松山姚家,我们拿出了当年所拍摄的墓地资料照片,给村里的一些老人确认,请他们回忆墓地的具体位置,但老人们说,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破“四旧”时,坟墓就已被毁了。

  站在当年的那片墓地,遥望眼前剩下的一片空旷,我们所有的人都沉默无语,心情异常地沉重,一代科学泰斗、教育大家妻儿的遗骨,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之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感慨!

  浙大“西迁之路”采访团成员、副教授彭凤仪说,1938年上半年这个学期,该校就迁移了2次,浙大“求实”的校训就是在“西迁”过程中形成的。“西迁”不仅在浙大办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可贵的是,浙大在“西迁”的过程中,一边走一边办学,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教学,其最重要的成就在于,留住了当时一大批科学家和文化精英。浙大江西校友会费民达先生表示,该会将会去联系有关部门,在浙大“西迁”泰和旧迹上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他又表示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在寻访的一路上,所看到的都是正在逐渐消失的旧迹,希望能有更多人都来关注这一段历史。

首席记者毛江凡、记者彭晓华、实习生魏建红文/图

来源:( 大江网-信息日报 ) 编辑: 兆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5331330 2019-8-4 09:13
一直不理解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好在哪里?怎么就会成了千古佳句。
引用 透明★思维 2019-8-4 09:13
古往今来,皆是一念,天地六合,不出本心!
引用 骑牛看海 2019-8-4 09:13
这个和尚把孤独过的这么有滋有味,诗人明白了吾宁爱与憎
引用 peling1229 2019-8-4 09:13
绝。但后期作品依旧婉约,似乎也没有真正透境人世间。
引用 冰河之下 2019-8-4 09:12
李义山之诗,用典过多

查看全部评论(5)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9 03:16 , Processed in 0.1407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