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此陈词,我等皆耳熟能详。此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而新三国中,曹操说刘备“大奸似忠,大伪似真。”话虽“戏”言,却让人豁然开朗。 人言曹操为乱世奸雄,我道刘备比曹操更奸。满口仁义道德,却藏奸于心。但时运不错,遇张飞这般莽夫为前锋,得关羽这般忠义之士为主将。更有赵云为其出生入死,每逢战事,必为其断后。其忽悠人的本事,也着实到位,比赵本山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连诸葛亮如此聪明之人,也被其忽悠,一生“忠”其所累。最终落得《出师表》之下场。 刘备其实就一骗子,一无所有,只好用骗术。而其骗术之高超在于:攻心。每每挂在嘴边“得人心者,得天下。”称其乃皇室宗亲,至此,便将自己一下子提升到皇室的位置。并打着“匡复汉室”的幌子,笼络天下人心。足可见此人门面装修功夫,可谓是到了家了。这般,便让所有正义之士,投奔了刘备带领下的这支所谓正义之师。 世人皆道曹操是窃国贼,其实刘备所谓的匡复汉室的性质是一样的。在其称帝后,自立国号为蜀。 观三国之势。便可晓战事中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三国各占其一,所以,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曹操顺应天时,应天而起。其于刘备曰:“乱世出英雄,生逢乱世本应悲苦,而我辈如不生于乱世,你只能织席贩履,我只是一个宦官之后,小小的骠骑校卫。正因为生逢乱世,方可有所做为,成就一番大事业”。时势造英雄,便是如此了。亦足可见:凡事都无绝对,身处逆境也未必是坏事,就像高温下方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 孙权占地利,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占有东吴九郡,据守江东。年方十八便担重任。既无文韬,又无武略。保守而无创新精神。曹操有“生子当如仲谋”之说。其实是戏说孙权的守成。曹操乃乱世之雄,其打天下之功力,有目共睹。之所以有这般说辞,是希望能有个像孙权这般守成的儿子为其守国。有人说孙权知人善任,乍看倒也着实不假。但再观,庞士元之所以流落刘备之手,皆因为孙权认为“庞士元所学与公瑾大为不同。”孙权若生安世,定能治国平天下。 刘备便得尽人和。所谓“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刘备运用极佳。在“人和”上是做足了功夫。大奸似忠,用来形容刘备,再贴切不过。其表面仁义,内里却包藏奸心。此“大伪”也。 较之刘备,曹操更为率真。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着实是一种“大气”。其之所以不被世人看好,是其未能做到大奸。正所谓“大忠似奸”。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军事政治家。他领导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迫使刘备南下,而孙权势力则被局限在了长江以南。虽然,在潼关之战中,被马超追杀,场景颇为狼狈。但细想,他终究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个人觉得:曹操不仅是个着著的军事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是个心理学家。其广揽人才,知人善用。他深知司马懿需用,但亦需防。他的一句“脚之所以比脸白,是因为它一直藏着。”让司马懿受用一生,并且在经历几代曹魏君王之时,几乎以此为座右铭,去实践着。最终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其实现实中亦然,我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有些东西却是潜伏在内里的。表面假象总是迷惑我们的双眼。凡事致极,方能掩藏。 我用我的方式去看待问题,极端也罢,消极亦可。释放就足矣。 罢了,罢了,且不去用这些纠结自己的灵魂。小女子还是做我的春秋大白日梦去罢,真亦假来,假亦真。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9-13 18:35 , Processed in 0.0949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