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江西省泰和县情介绍

2011-2-10 22:09| 发布者: 心蓝| 查看: 1566| 评论: 0

摘要:   泰和,早在西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时,今泰和县地先属吴,吴灭后属越。   战国(公无前475-221年)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属 ...

  泰和,早在西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时,今泰和县地先属吴,吴灭后属越。

  战国(公无前475-221年)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庐陵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庐陵县治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

  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三国(220-265)时,为吴国领地。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

  南朝宋(420-478)、齐(479-501)、梁(502-556)因之。陈(557-589)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

  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十一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泰和之名

  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 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时,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 (742),泰和属庐陵郡。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

  五代十国(907-960),属吉州。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太和县属江南西路吉州军。

  元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清(1644-1911),沿袭明制。

  1912年,废府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废道属省。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泰和属之。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泰和属之。

  1949年7月28日,泰和解放,成立泰和县人民政府,属吉安专区。

  1968年,吉安专区改为井冈山地区,泰和属之。

  1979年,井冈山地区改称吉安地区,泰和属吉安地区。

  2000年吉安地区改地级吉安市,泰和属之。

  泰和县县情概况

  泰和,古称西昌,位于江西省中南部,井冈山脚下,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自古享有声名文物之邦美誉,东汉末年建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距今己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是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江西省惟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全县总面积2667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辖24个乡镇场,290个行政村。

  泰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产生了3名状元、396名进士,涌现了宋代著名词人刘过、抗元英雄刘士昭、明代三朝重臣杨士奇、近代革命家袁玉冰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泰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全县森林面积2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东门有因北宋黄庭坚任县令期间作《登快阁》诗而闻名遐迩的快阁;城东龙头山有明代西昌八景之一的狗子脑塔;可供游览的还有省重点文物白口城春秋遗址、文天祥议事旧址和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

  泰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105、319国道、京九铁路、大广高速、泰井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泉南高速在县城纵横立交,千里赣江傍城而过,井冈山机场距县城仅15公里。泰和己成为水陆空八条交通网线的枢纽,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承接粤闽、港澳、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泰和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也是世界珍禽中国乌鸡的正宗原产地。兼具保健、美容、抗癌三大功能的泰和乌鸡已喜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境内有钨砂、型砂、瓷土、石灰石等26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矿产,盛产车前籽、竹篙薯、百合、红瓜子等高效经济作物,肉牛、山羊、灰鹅等草食畜禽颇具规模。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92亿元,增长11%,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 8666元。财政收入双上台阶,总收入突破3亿元,达3.456亿元,增长29.9 %,实现四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达2.33亿元,增长21.3%。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30.5:40.2:29.3调整为28.9:41.8:29.3。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404.3元,达4456.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1277.6元,达9139.6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28万美元,增长34.9%,其中现汇进资1200万美元,增长269.5%;实际利用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6.8亿元,增长41.7%;全年外贸出口1200万美元,增长195.6%。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8%,创历史新高。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15.37万亩,总产达7.8亿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泰和乌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吉安市中国驰名商标空白,成为全国唯一一件活体驰名商标。

  泰和乌鸡

  泰和乌鸡发祥于泰和县武山汪陂涂村,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它性情温顺,体态娇巧玲珑,羽毛洁白如玉,独具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骨、乌肉十大特征,民间谓其十全十美。这十大特征使泰和乌鸡天生丽姿,仪态万方,成为古往今来人们观赏、评品的珍贵禽类。

  在古代,泰和乌鸡贡奉朝廷,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在清朝康乾时期声名鹊起。乾隆皇帝对乌鸡情有独钟,赐名乌鸡为武山鸡,并命人将乌鸡置于后宫饲养,专供皇后、妃子们观赏。乌鸡进贡深宫后,在众多珍禽异鸟中,以超尘脱俗的神韵气质,倾倒后宫佳人,被昵称为白凤仙子

  1915年,泰和乌鸡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似凤非凤,似鸡非鸡,其奇美独特的外貌,博得了参展各国的好评,被列为观赏鸡而誉满全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和乌鸡远涉重洋,先后在亚美欧等1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观赏展出,传播了乌鸡文化,弘扬了中华文明。

  1983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泰国,专程从泰和原种鸡场挑选20枚乌鸡种鸡蛋,作为贵重的外交礼品赠送给泰国,为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作用。

  1988年日本名古屋市召开的第18届家禽会议暨博览会上,泰和乌鸡应邀展出,博得了来自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的评委、观众的一致赞赏!长期以来,泰和乌鸡在国际上倍受关注,其食补功效在国际上倍受推崇,风行欧美及东南亚。

  如今,不仅在我国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的公园有专门饲养,而且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南亚等国的公园也将泰和乌鸡作为珍禽来饲养,专供游客观赏。

  乌鸡是中国特有的药用珍禽,以江西泰和所产乌骨鸡最为正宗,泰和乌鸡外形逸丽、具有凤冠、绿耳、双缨、五爪、胡须、白丝毛、毛脚、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号称十全十美,鸡中魁首。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泰和乌鸡在1915年巴拿马万鸡大选赛中,一举夺得金牌。由于该鸡的形成与泰和县武山水土中特有的丰富微量元素密不可分,异地引种三代之内必然褪化,所以,泰和乌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乌鸡品种。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17 18:36 , Processed in 0.0618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