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泰和县志》新书,仍然对泰和民国史没有多少笔墨,我有些无语。写点我知道的泰和NB民国史。 抗日战争的爆发,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重心转移内地,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泰和成为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泰和由原来闭塞的一座小城一跃为一座现代化省会城市。为躲避战乱,一些著名人士和名校来泰,他们的到来更加促进了泰和社会的繁荣,并对泰和今日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一、钟士元与泰和 经常听到泰和参团到香港招商,我不禁想起早年读到的一本传记,其中写到香港政坛大佬钟士元在泰和的经历。 钟士元,大伙可能不熟悉,但彭定康大家肯定知道何许人物,在香港回归之前,钟士元是华人在香港政府中的头号人物(从1974年开始,钟士元担任立法局首席议员,一直到1978年。在1972年,他亦成为行政局议员,1980年,又被委任为行政局首席议员。钟士元以双料首席议员的身份,终于成为周锡年之后在港华人的最高代表。),在香港回归谈判中,钟士元被小平同志斥为“孤臣孽子”,并引发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秘书长鲁平、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的强烈不满。但也是这个大佬鼓动董建华参选行政长官,并成功当选,其后更成为董建华的护航人,在主权交接后,出任行政会议召集人。从港英当局到香港特区,钟士元影响了香港五十年的政治江湖,被誉为香港的政坛元老与教父,被授予爵士,大紫荆勋贤。 在钟士元的回忆录中,他提到抗战期间,他在泰和县机械厂担任设计部主任,并写信邀请几位港大同学和黄埔船厂的技术工友,到泰和机械厂工作。1942年,他与女友张蓉馨在泰和结婚,婚后,转职到一间官民合办的钢铁厂当厂长,并在中正大学(文田杏岭)兼任副教授。稍后,又替中茶公司负责设计一茶砖厂,制造茶砖出口苏联,直至1944年日军攻陷泰和,转兴国,赴南昌。 也许有人要说,在泰和工作有什么称道的,你看看泰和的县志,在泰和读过书的院士也写上去了,一个在香港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却没有记叙。 ps,泰和机械工业在民国起就开始发展,文革后,小平复出前还参观过泰和的机械厂,现在已经变成什么样的作坊了? 二、中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创立及中国三大私立名校的泰和办学史 民国期间,泰和诞生了江西第一所大学-国立中正大学,这个大学都知道。比这更NB的是,泰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公立托儿所,时间是1942年,地点是文江村,这个村在哪我不知道,有知道的请告之,在SOSO上有人在找这个地方: “跪求泰和县文江村国立幼稚师范的所在地,我的爷爷是1942-44年在那边,但由于后来变故很多,所以离开了那里,现在我爷爷76了,想要去故地缅怀一下。” 我百度一下,原来1940年秋,陈鹤琴先生在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创办了江西幼师,办了托儿所和附小。1940年2月,陈鹤琴应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邀请,前往江西办学,并开始进行“活教育”实验。5月15日,在泰和县新池村创办南昌实小新池分校。10月1日,在泰和县文江村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非教会的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很快赢得了声誉,1943年,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将其改为国立学校。 陈鹤琴何许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以前泰和有一个中专叫泰和师范,还有外省的到泰和来读书,我有些不了解,现在才发现,泰和的师范教育哪是有传统的。 在三都工作期间,我在爵誉村看到当年迁泰和的南昌二中(心远中学)迁泰和的纪念碑,我不禁兴叹,人家还记得泰和, 泰和早忘记人家了。南昌二中有多NB,南昌二中的前身心远中学创建于1901年,与天津南开、长沙明德同为当时中国三大私立名校之一。1949年9月10日,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联合中学。1953年中学改市级建制,正式定名为南昌市第二中学至今;成为教育部在中国重点联系的30所中学之一。 三、抗战中最后一个沦陷的省会-泰和 读史有时很有意思,有人发现,泰和居然是最后一个沦陷的省会。1945年7月23日,日军攻入江西省政府所在地泰和,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后最后一个沦陷的省会,没多久日本投降了。(有人也许要说,省府自45年1月起已经陆续从泰和撤往宁都。但是如同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南京攻陷,也被称为首都沦陷,泰和是最后一个沦陷的省会也说的过去) 顺便再提一下江西省政府的后来迁移之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西省政府回迁南昌,1949年南昌失守,5月迁赣县,8月迁会昌。随后又撤往广东省梅县、汕头市。9月14日,省政府临时办事处迁移到台湾省台中市,10月21日,江西省政府第 2101次省务会议首度在台中市召开,决议结束江西省政府业务工作。11月30日结束业务,成立“保管委员会”,负责处理善后业务及财物,将江西省府及厅处、银行之文件封存,交给台中市政府,江西省国民政府就此正式关张。 四、1939年,周恩来抵泰唔熊式辉 按《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39年4月10日,周恩来过江西泰和,晤熊式辉。 熊式辉主持赣政长达10年,是国民党内新政学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熊式辉的回忆录中记载说,是日,晚与周恩来餐述,熊说争取“党的利益”是各党党员的天职,但今强寇深入,任何党员在后方工作,应有新的认识,先国家民族之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彼(周)亦有同感。 这一史实,在泰和志书上没有记载,有些不合常理,包括其它党的干部在泰和的活动,都有记载,包括陈毅在泰和躲过山洞,却就是周恩来的这一次访泰和没有记述。 五、一代大师马一浮与《泰和会语》 每言浙大在泰和办学,皆说校长竺可桢,却忘记浙大马一浮先生,在泰和任教,并著有《泰和会语》。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学者、诗人、书法家。马一浮学养深厚,识见高远,受到中国现代众多学人的高度评价。他早岁游历美日诸国,通习英、法、德、日、拉丁语文,尤前辈中罕见。”但马一浮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更重要的定位,是他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熊十力、梁漱溟被他们的弟子后学们称作“现代儒学三圣”。 比起北大前些年过世的老先生,马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泰和写就的《泰和会语》与之后写的《宜山会语》(在广西写宜山的)一起,更是马一浮先生在儒学方面的代表之作,载入史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9 03:16 , Processed in 0.1667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