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泰和在线 网站首页 走进泰和 人文历史 查看内容

古风新韵话爵誉

2013-10-23 10:54| 发布者: 木言| 查看: 2090| 评论: 0|原作者: 康健娥

摘要: 朋友,你到过爵誉吗?假若你想领略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那好,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爵誉。 一 从江西的泰和县城出发,西行二十公里,就到了螺溪镇爵誉村。的士沿着弯曲而平坦的水泥路驶进了 ...

朋友,你到过爵誉吗?假若你想领略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那好,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爵誉。

                                           

     从江西的泰和县城出发,西行二十公里,就到了螺溪镇爵誉村。的士沿着弯曲而平坦的水泥路驶进了古村,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便呈现在眼前。

    这是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几十棵古樟树散布在村前祠后及田野阡陌,村后是起伏叠翠的山林,山下牛吼江的水如一条碧绿的玉带,静静地从村旁流过。就是这样不出名的山水,孕育了爵誉的历史文化。

    我们走进绿树掩映下的古村,踏着古人曾经走过的鹅卵石铺设的幽静小巷,我仿佛听见这些年代久远的古屋以其坚固的躯体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古屋的外墙为清一色的防火砖,房顶上刻着各式图案的马头墙,直指苍穹。在古屋的周围,耸立起一幢幢新的楼房。以村民的审美观,他们在楼房的外墙贴上瓷片,房顶盖紫红色的琉璃瓦,有些新房的廓柱、立柱建成欧式风格。这些现代化的洋楼与古朴的明清建筑交相辉映,一眼望去,如时空交错。我们在一家古屋前驻足停留,抬头仰望间,屋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喝杯茶。这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老房子,庭院的窗户是镂空的砖雕,木制的门窗雕有造型生动的龙凤和栩栩如生的花鸟,客厅两侧的木板墙上有凸雕、凹雕,其雕刻艺术之精美,显示其祖先之荣耀。房屋的主人指着门窗告诉我:“前几年有古董商上门收购,要用高价买下这几扇门窗,我不舍得卖,这是祖上留下的家业……你不知道吧?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还是清朝举人哩!”说到自己的祖先,主人眉宇间流露出自豪。

     我抚摸着这些古色古香的门和窗棂,深深地被主人这种“不贪钱财保家业”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一些村民卖掉自家的文物感到遗憾。如今,这些被保存下来的雕花门窗以其微薄的力量承载着历史的痕迹。

                                         

     一个村落最具凝聚力的是祠堂,祠堂除奉祀祖先举行祭事仪式外,红白喜事、春节团拜、金榜题名庆贺等一些活动都离不开祠堂,所以有人说:“宗祠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的确,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还是飘泊异国他乡,若要寻根问祖,必须步入祠堂。若你要寻找一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同样需要步入祠堂。因为一个村庄最神圣的地方,就是祠堂,他们的祖先和他们的历史,只有在祠堂里才能找到。

在爵誉,曾有大小宗祠近五十座,除了各姓氏的总祠外,各房又建有房祠,以便隆祭先灵。在这些宗祠中,最有名的是周氏宗祠(久大堂)和康氏宗祠(孝德堂)。这两幢建筑,是当时泰和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爵誉祖先的聪明才智。

    建于明万历年(1618年)的周氏宗祠,坐北朝南,祠堂的门面呈连弧波浪形,远远望去,有点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雄伟壮观。祠正面设左中右三道大门,八道墙柱,其中四柱上刻有两幅楹联:“监察西台唐御史、银青光禄宋大夫”,“南唐北宋膺高爵,曾子郭公赠美誉”。祠前坪上竖立名宦周噩、周作楫等人的旗杆石四对,祠后茂密的樟树林,成七斗星排列,环境幽雅。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东向西穿过,四条纵横交错的水沟,常年流水不竭。这四条水沟像“井”字形,是周氏家族的重要风水之地。宗祠的门楣上有块横匾“仆射周公祠”,匾上方是大诗人、泰和县丞黄庭坚亲自为当时新建的宗祠书写的“儒学坊”牌匾,再上有皇帝敕赐的“爵誉”二字镶嵌在墙上。祠堂大门前的两只石狮,如守护神,忠诚地守卫周氏家园。

    祠堂规模宏大,由天井和厅、寝、堂、厢、庑、廓、庖、厨等组成,镂空的雕花板壁,前厅天花板倒悬的八卦图案隐约可见,东西两面墙壁上嵌有宋皇佑四年到清乾隆年间的历代碑刻,粗壮的红漆立柱和横梁上有自宋、元以来古风遗韵盛极的牌匾、楹联。最让周氏族人骄傲的是“名宦乡贤”、“二京都台”、“精忠大节”、“两省文宗”等周氏历代甲科仕宦封赠的牌匾。这些挂了数百上千年的牌匾,折射出周氏祖先的显赫地位与光环,正如久大堂立柱上的楹联所描述的:

    甲有人,科有人,徵贡有人,洵称人文蔚起;

    京亦祀,省亦祀,郡邑亦祀,斯谓祀事孔明。

    在祠堂的后厅(高堂)上首设有寝堂三层(神龛),放置先祖周矩等历代宗祖牌位,东西板壁上书有四个遒劲的繁体大字(高2.4,1.7)“忠、孝、节、义”。仰视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三国中的关羽。而“忠孝节义”是对周氏祖先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辈的家训。

    仰仁宗里赐爵誉八进士赫显西昌旺族

    秉天圣坊旌儒学三大夫丕振周氏家声

    回过头,我被廓柱上的这幅楹联吸引。陪同此行的离休干部周佐铮先生告诉我:在宋朝,周氏家族有进士14人,尤其是在宋仁宗朝的几年内,就有进士8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周氏五世周倚、周伦、周僭同胞三兄弟及侄子周庆章同登皇榜,当时“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邑。进士周中和从政40多年,他为民办了许多实事,朝廷提升他为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同时仁宗御笔将中和易名为中复,赞周氏“科第蝉联,爵崇誉隆”,从此村名由皇帝所赐的“爵崇誉隆”更名为“爵誉”。

    这是周老对以上楹联的诠释,《周氏族谱》中也有记载:中和登天圣二年第,仕屯田员外郎,结绶王畿,曳武朝闼,班班在人耳目,曰倚、曰伦、曰僭,皆缙绅之贤者,由是朝廷赐其里曰爵誉,坊曰儒学,刻石邑庠,纪绩图经,其德大业矩,岂易量哉。

    说起爵誉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时此地叫龙源,有朱、皮、兰、丁等姓氏,他们祖祖辈辈在此居住。至南唐时,社会动荡不安,为避唐末之乱,曾任金陵西台监察御史的周氏一世祖周矩,携全家老少,于天成末年(930)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徙到泰和的龙源(现为螺溪镇),周矩寓居农村,看到村民因“靠天吃饭”、遇到旱灾年颗粒无收的壮况,面对许多村民因贫困而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情景,他心情无法平静,决心为百姓办实事。他深入田间地头作调查研究,顶着烈日酷暑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周围几十里的山山水水。为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他独家出资,将毕生的积蓄用于水利建设,创筑了槎滩、碉石二陂,使饱受旱灾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惠及乡里,让千万乡亲摆脱贫困,走上富裕。

    人们不会忘记周矩大公无私为民谋利的精神和高尚风范,在槎滩陂上刻了一幅楹联:“春耕秋获,闾阊免旱魃之灾;麦渐忝油,黎庶颂阳侯之德。”以表达乡亲们对周矩不朽功绩的缅怀之情。周矩的后代周中和退休后,他念先祖筑陂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撰文立碑写下了《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述了该陂创筑缘由、方法及经过,并提出:“为子孙者,当上念祖宗之勤,而不起忿争之衅,均受陂水之利,而不得专利于一家……”这块弧形的碑石已镶嵌在周氏宗祠的墙壁上。周氏后裔又与方圆数十里的受益大户签订了共管制度,由于良好的管理和不断地拓展与完善,使该陂历经千百年风雨后,依然在发挥灌溉效益(蓄水溉田达六万亩)。因此,槎滩陂被称为“江南的都江堰”、“千年不败的灌溉工程”,周矩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孝悌力田,导人为善,家政见尝明主;

    精忠报国,自尽其身,臣节不辱庐陵。

    周氏宗祠中厅的这对楹联,是对周是修的颂扬。在贤才辈出的周氏家族,周是修不仅是一位令人景仰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英雄。他年轻时,因通晓诗文、才华出众而被朝廷重用,在多次随周王出巡时,由于他文思泉涌,应对作赋挥笔立就,深受周王赏识,提升为纪善,后入翰林纂修。建文帝四年(1402)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已渡过长江,驻金川门。翌日,周王的军队战败,京城失守。本着“忠君不事二主”的理念,周是修拒绝了掌握新政权的燕王聘用,他给家里写了信交待后事,次日,与杨士其(宰相)等几位乡友告别后,自缢于尊经阁,年仅49岁。他对周王赤胆忠心、以身殉帝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燕王,对他的拒诏不予追究。

    周是修,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他留下了《论语类编》、《观感录》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进思集》、《刍荛集》、《十箴言》入编著名的《四库全书》。世人称其:节足以励世,文足以传后。

    在《周氏族谱》中记载的有周翰、周羡等各个朝代的进士23人,举人81人。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将永远留在周氏后代的心里,成为子孙后代封官晋爵、步入仕途的楷模。

                      三

    在爵誉古村,有朱、皮、兰、丁、张、肖等八姓氏,周氏是当地望族,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只有康氏这个庞大的家族,从气势轩昂的康氏宗祠即可见一斑,其祖宗的显赫地位也不亚于周氏。据说,周家是三国时周瑜的后代,康家是朝廷重臣康国辅、康国弼的后代。在唐朝,国辅、国弼兄弟俩被誉为“左辅右弼,共佐朝纲”。因此后人称康氏为左右两派。

    《康氏族谱》上记载:左派第一世祖国辅公,配司马氏,一产三男,曰子文、子忠、子信,为有独乳三生之异,传为奇闻,宰相冯延尚书徐公上表祝贺,唐李主敕为“人瑞”,俱封镇国将军,子文封京兆郡男正将军,子忠封京兆郡男参将军,子信封京兆郡男副将军……右派第一世祖国弼公生一子,曰子行,仕南唐为谭州司户后转白下邑宰。当代吾金陵康氏先祖乃钟鸣鼎食之世家将军门第之望族也,家势荣盛誉满朝野。

    国辅的三个儿子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读书习武,成年后真正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他们带兵打仗,屡立战功,获唐主嘉奖,下诏旌表门闾,追封三代,正将军子文加封为大将军;其父国辅,赠京兆郡伯,母司马氏,封京兆郡伯太夫人;祖父延孝,加赠京兆郡候,祖母王氏,加赠京兆郡候太夫人。因此,“京兆爵誉世家”的匾额便名正言顺地挂在了康氏宗祠的正门之上。

    周氏与康氏,均出自名门之后。且两家都是在兵荒马乱的唐末先后从南京迁徙到泰和,他们在当地成了赫赫有名的两大家族。从各个朝代为《康氏族谱》题词作序的名人中,足见康氏家族的威望。这些名人中,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江南大才子解缙,有著名诗人黄庭坚,兵部尚书郭子章等古代的大臣学者,也有近现代的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如: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江西省主席曹浩森,中国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传贤,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副总司令汤恩伯等等。这些贤达名流均与康氏先辈有深厚的交谊,才有如此之多的墨宝相赠。解缙在他的序文中写道:泰和古瑞山康氏,其先自中原来迁金陵,连婚司马氏、王氏,皆金陵世族……

    从解缙的序文中可以看出,康氏先祖从河南迁移到南京后,国辅、国弼娶了南京闺女司马氏和王氏。在唐末之乱,周氏从南京迁来泰和后不久,康氏也从南京迁来泰和。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金陵世族”的宗祠,去看看康氏曾经的辉煌。

康氏宗祠位于村东南面,始建于宋朝靖康元年(1126),占地4000平方米。这是座“三进两天井”的廓柱式建筑,采用重檐鹊坊歇庑顶相配合的造型,整个大门似喜鹊,俗称“喜鹊坊”。是爵誉几十座宗祠中的佼佼者。那高耸的门楼,飞檐翘角,斗拱重叠。四条雕刻精湛的小龙占四角,葫芦宝瓶置于坊脊中央,宝瓶两端又有两小龙,从上至下红黄绿蓝四釉,流光溢彩,四根红色粗大的石柱平地而立,中间两根承载了10多米高的喜鹊坊,数百个木质如意斗拱,自下而上,由内向外,逐层飘出,每一斗拱饰以雕花圆盘,美仑美奂。两檐墙的中间处,每边立有一只石貔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据说在祠堂前原有八副旗杆石(高2、宽约40公分),解放后,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和架设桥梁,被搬走了七副,现在我们只看到一副旗杆石,立在祠堂左边靠近檐墙处,旗杆石上镌刻着康氏族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学位及步入仕途的官衔铭文,字迹依稀可辨,“乾隆丁丑岁贡士康崇道,乾隆丁酉岁贡士康至简,万历戊午科中式举人康良献,康熙庚子贡监生康作新……”,背面刻有“清乾隆三十年立”。

    祠堂大门口,有一块开阔的平地,主要是族人祭祖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场地前方辟有一口300多平方米大的池塘,池塘的上方呈弧形,下方呈方形,意谓“天圆地方”;两条蜿蜒的溪水从宗祠的方向流过,意寓“双龙戏珠”。可见他们对宗祠的建筑是很有讲究的,“建池聚水,族获灵气,子孙万代,福禄似锦。”

    仰视宗祠,不仅能欣赏其华丽壮观的外表,四根红漆石柱上的楹联也引人注目,“公侯伯子男五等列爵,诗书易礼乐百世延誉”;“娬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槎江环涌翠兆起人文”。

     还未进祠堂,一股儒雅之风便扑面而来。

     跨进栏杆门,是门廊,迎头有“京兆爵誉世家”的牌匾。正门左右有一楹联:“护国将军世第,抗疏学士名家”。从楹联内容能看出,康氏家族曾有保护国家的武官,也有敢向朝廷进言的文官。正门口有一对汉白玉石鼓,石鼓两面分别雕有麒麟和三狮盘球、喜鹊报喜、鹿踩祥云等图案。据说这对汉白玉石鼓是庐陵状元、兵部尚书萧维祯(康养浩的女婿)送给康氏宗祠的礼物,像这种汉白玉石,自古以来是要有一定身份的家族才能享有的。将其置放在祠堂的大门两旁,以彰显其豪门望族的威严,也象征着康氏家族的富贵。

    从门廊进去是前厅,天花板上有一四方形的藻井,绘有山水和阴阳八卦、松鹤延年等图案。一块“进士”的牌匾悬挂在藻井的下方。整个祠内的建筑,由石墩奠基,巨柱竖立,橹梁相接,丝丝相扣,有78根屋柱落地,近200根横梁悬空,具有浓厚的江南建筑风格。

    孝悌为先,宗祧永昶,英才辈出,爵冠螺溪风光好;

    德厚居上,祖述贤明,伟业中兴,誉满泰邑鱼米香。

    中堂立柱上的这幅楹联概述了以尊祖为宗旨的道德观念和美丽富庶的爵誉风光。整个祠内几十副楹联和牌匾,格外夺目。悬挂在中堂上首的匾额“馮翼孝德之堂”, 是朱德夫人康克清的祖父赠送的。横梁上的“参军第” 牌匾,是表彰康氏三世祖南唐司户参军康子行公爵的,“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祠内的每一快牌匾都有一个典故。左墙壁上镶嵌着孔祥熙、黄庭坚等古今名人的书法、题辞,文字隽永,笔法飘逸典雅。右墙壁上详列着“十进士、五贡士”的名单。在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天井,天井中央栽种两棵碧绿的铁树盆景,靠天井两边墙壁上挂着鲜红的横幅:祝贺康裕强长子康来泳荣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热烈祝贺康裕忠长子康勇烽留学美国塔尔萨大学攻读博士。这一切,昭示着康氏家族人才辈出。祠堂内古风新韵,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是一口长方形天井,天井偏左铺一块约3多长的石板,名为“接官桥”,只有身居一定官职的人才能打开中门经天井的“接官桥”登上享堂,真是等级森严。在中厅的左上方是钟,右上方是鼓,每当祭祀庆典、贵宾临门,钟鼓齐鸣,悠扬悦耳。

    走过第二进的中门,经抱廊拾石阶上去,便是衍庆堂(享堂),衍庆堂匾下供奉着康氏始祖康延孝、左派始祖康国辅、右派始祖康国弼三尊画像,衍庆堂两边立柱上有一副对联:“衍无疆福泽,庆有道曾孙。”享堂设有神案,神案上摆有历代祖先牌位,每逢佳节,香火缭绕。横梁上挂有一块“大司马”的牌匾,牌匾上有两行小字:至正九年航川立。

    康航川,原名康友政,在元朝正九年间,红巾起义,群雄角逐,文武双全的康友政率兵作战,立下战功,深得皇帝赏识,受敕为行军大司马。御笔改名航川,有敕谕为证!

     天承运

    皇帝敕曰朕惟国家有文事,即有武备,人才能器使未能弘通,惟尔行军司马康友政,学问该博,戎经风娴,居帏幄而运筹屈人,可以不战控韬铃而致果,万夫玄亦莫当,值此寇盗充斥之秋,正属行间急需之略,顷以出师江右,娄奏朕功,大用全材班已早窥其一,薄伐小鬼迹玄靖於臾诚尚书所云,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者也,用更友政以航川,爵加大司马之称,军辖十一路之众,赐尔章服,居里曰爵誉,宠兹殊助尚鼓大勇之余立效一月之捷尔其钦哉

                敕命       至正九年五月初一日     之宝

    康航川退役后,以诗文自娱,著有《司马政要》、《粹语》、《李穆志》等论著。据《西昌地名纪》记载:宋元间里人周中复任屯田员外郎,康航川任行军司马,具为大夫,以爵崇誉隆,故敕赐其里名爵誉,邻近禾溪亦有任大夫者……因而有“五里曾闻三大夫”的美誉。

    周中复与康航川同住一个村,都曾经先后受皇帝御笔“中复”、“航川”,虽然年代不同,但他们都是朝廷赏识的忠臣良将,所以,“爵誉”应是周康两家共同的荣耀。

    距宗祠不远,有一幢很气派的建筑,名为“宝诰堂”,是为十四世康存吾号养浩而建立的,室内雕刻精湛,每一幅雕刻图案都有一个历史故事,精美的雕刻艺术与生动的人物故事融为一体。在宝诰堂的大门上有一块耀眼的牌壁“相国坊”,是为康养浩的儿子康奎而立的。

    康养浩一生博览群书,教子有方。他儿子康奎在他的教育下,学业有成,官显有功,当了国师,任靖江王府的左长史,后又提升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康养浩为了村里的子弟都能读上书,他个人出资建造了“龙源书屋”,购书藏书数千卷,免费供本村子弟阅读。他乐善好施,许多族人都受过他的恩惠。他一生扶贫济困,洁身自律。他儿子康奎,为官清正廉洁,重视教育。历官近五十年,四朝功勋加三品章服,在他七十岁时经皇帝恩准告老还乡,他带回来的敕封、圣旨、黄紫绯金带、古琴等珍品保存至今,为康氏族人珍藏。

                                         

    爵誉自古以来,文风昌盛。从宋朝起,周康两大家族就花费巨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两家相互攀比,使竣工后的楼房一幢比一幢美观气派。从宋至清的数百年间,他们先后建起了高明楼、青云楼、大观楼、清芳馆、写经轩、天趣轩、养心斋、存正学堂、龙源书屋、孝廉书舍、梅溪书屋、简斋书屋、敦礼书屋、务信书屋等几十座私塾和学堂,供本族子弟读书习文。在那个年代,“积极开私塾、办义学,群子弟弦诵不辍。”可以想象,成百的爵誉子弟就是从这些楼房里走出了村庄,走进了繁华的京城。

    爵誉人还有习武的风气,因此他们的子弟除了学文,还要练武。在村里设立的习武馆和大洲习武跑马场,就是供他们课余时健身娱乐的场所。如今,这个近三平方公里的跑马场早已被村民开垦出来,种上了花生、豆子等农作物。我们只好去习武馆看看,推开武馆的大门,里面空荡荡,不见习武器材,只见一幅斑驳的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寂静地挂在墙上,地面和墙角留下年久日深的苔藓。周佐铮先生告诉我,著名拳师周继炘年轻时就常在这里练武,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江西省国术馆教官兼教务主任。

    周佐铮,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谈起自己的故乡以及故乡的名人,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毕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爵誉度过的,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中,有些还记忆犹新。

    周继炘——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曾是他们家族的骄傲。

    在清末民初,盗匪横行。有一次,周继炘带了把雨伞,提着篮子从县城回来,途径横江渡口,过桥时,几个土匪拦住他,气势汹汹地放言:“给老子留下过路钱,否则别想过!”周继炘平静地看了他们一眼说:“真的吗?!”其中一个土匪头领说:“那还有假?!在这里,除了我父母的钱不收,那就是周继炘的钱我不收。”周继炘呵呵一笑:“我就是周继炘。”头领怀疑地对他全身上下扫了眼,冷笑道:“你会是周大师?笑话!”边说边动手抢他的篮子。周继炘退后几步,另一个土匪举起关刀冲上前就砍,只见周继炘用雨伞轻轻一挡,关刀“咣啷”一声掉入桥下的江里,土匪的身子摇晃了几下,面如土色。头领立即拱手上前道:“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失敬!失敬!!周继炘得意地一转身,扬长而去。

    周老的故事讲到这里,他说:“在那个年代,练武不仅是强身健体,还能防身哩。”

    名师出高徒,爵誉的许多子弟都是周继炘的徒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几个徒弟周徵梁、康裕源等到南昌参加江西省比武大赛,面对全省众多的武林高手,他们从容镇静,以精湛的武艺博得了评委的好评,荣获二等奖。

                                                                                                

    千百年来,爵誉人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爵誉的一些年轻人先后加入了革命队伍,奔赴前线。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他们有些为国捐躯、血洒疆场;有些载誉归来,军功卓著。翻开族谱,一个个血染的名字,一枚枚闪亮的勋章,令人肃然起敬。康裕林,陆军第五师少将参谋长,因在抗日战争中立功,荣获国防部颁发的“武功奖”和“自由勋章”;康裕银,在抗美援朝汉江战役立大功,获朝鲜二级勋章;康恭寿、康来善在抗美援朝中立三等功,获朝鲜三级勋章。还有那些牺牲的烈士康春喜等,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抗战期间,因日军攻占南昌,江西省政府于1939年南迁泰和,因此泰和成了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多数学校也都先后迁到泰和的各个村庄。热忱的爵誉人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这份责任。他们将一些宗祠、庐宇空出来,让给从省城来的师生用,周氏宗祠和永誉堂、玉成堂给省立南昌二中设教室、膳厅、宿舍;康氏宗祠的务信学堂、张氏宗祠等改成了学校办公室和剑声中学、吉师附小的教室、宿舍……省城学校的到来,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开阔了爵誉人的视野,学校在村里修球场、挖沙坑、安装单双杠等体育器材。以前的学堂、私塾变成了“洋式”的正规学校,从“子乎者也”转到数学、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等课程,从孔孟之道的八股文改为新思想内容的白话文。教学改革使爵誉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爵誉的青少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机会。

    在这片热土上,一下子容纳了几千人。在学校的组织下,迅速掀起了抗日热潮,师生在墙上挥毫写下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 抗战必胜!”、“把日寇赶出中国!”等标语。各班在自己的教室(祠堂)外张帖墙报,宣传抗日,并编排了以抗日内容为主的戏剧,在草坪上搭台演出,揭露日本的残暴罪行,宣传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当爵誉的师生满腔激情地在台上演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时,周万里、周运建等几位爵誉青年正在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和将士们一起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

    几年来的抗战,与师生的朝夕相处,给爵誉人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也留下了许多师生与村民“鱼水亲”的动人故事。

                                            

     北宋初,佛教盛行,富裕的爵誉人不仅建私塾学堂,还建庙宇。从宋朝到清朝的各个朝代共建有寺庙、庐庵二十多座,而最早最大的一座是长兴禅寺,建在村庄西北边的小集市旁,寺分大雄宝殿、伽蓝殿、僧舍、楹堂、大殿共五进,金脊绿瓦,雄伟壮观,寺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由于交通便利,村道丛横,在牛吼江边又设有三个古渡口,方便外地商人出入。长兴禅寺的兴建,使佛缘广布,寺内香火鼎盛,因而带动了小集市的繁荣和发展。永昌祥、庆裕商店、洪和盛、荣升泰、理发店、裕祥豆腐坊等店铺林立,爵誉成了乡村贸易中心。饭馆茶楼座无虚席,经营布匹鞋帽的百货商店生意兴隆,市场上南北杂货应有尽有,这些商品大多是从古渡口的商船往来交易,附近的乡民也肩挑手提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和养的鸡、鸭、鱼、蛋等前来出售,竹木家具、农具、农副产品等在这个小市场都能买到,那些担郎小贩走家串巷,吆喝叫卖:凉粉花生——米糖棒饼——

     市场上熙熙攘攘,寺院内香火缭绕,学堂里书声朗朗,牛吼江面船来筏往,好一幅太平盛世的“清明上河图”。

     可惜的是,原来繁华的集市不见了,只留下永茂字号、普济药店、享记,这三家商号店铺犹如三位满目疮痍的老人,寂静地遗留在集市的各个角落。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慈云庵,解放后改为水力碾米厂;长兴禅寺早已倾倒,仅留下遗址让善男信女去凭悼;为供祀爵誉忠臣烈士而建的忠节祠也成了一片废墟。许多建筑因抵挡不住岁月风霜的消蚀,最后坍塌,有些已荡然无存。那幢建有亭台楼阁的大观楼,只见残垣断壁;写经轩是周是修曾经读书学习的地方,他在里面写下了《诗谱》、《进思集》等著作。如今的写经轩只留下破砖瓦砾。这些砖瓦或许不值一文,或许是无价之宝,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有内涵的,她们曾经是那么鲜活而有韵味地建筑在美丽的楼房上,数百年来,肩负着一代代爵誉子孙的启蒙教育。

    无情的岁月将那些美丽的建筑带走了,保留下来的就更显珍贵,现在村民都自觉捐款维修保护。如今的宝浩堂、佥宪坊、成德堂、国师大夫等二十几座宗祠、书屋、寺庙焕然一新。这些古风犹存的建筑,见证了一段段历史的兴衰存亡。务信堂内的两棵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年花开季节,香飘古村。这两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五百多年来,已成为古屋的守望者。

                                         

    爵誉,这块了不起的风水宝地,曾经有过科举的荣耀,以科举而入仕的有“一门同科四进士、叔侄同朝佐皇家”、“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成为美谈。今天的爵誉后代青出于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党政军、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上的爵誉人,他们不忘祖训:“德为人之基,为官之本;人无德即百事无成,官无德即威信全无。”他们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周蟾烽,吉水县人民法院院长;康昆焕,广东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康华云,毕业于解放军通讯学院,任夏门某部通讯站上校站长,她发明的“自动播背器”获实用新型专利,荣立三等功。他们因执政为民,工作出色而受到人们称颂。那些遍布海内外的莘莘学子,也是爵誉人的骄傲,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的有200多人,硕士26人,博士9人。在这些毕业生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副教授、高级教师、主任医师、行政科级以上干部等,共有60多人,有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出色成就,如:周征松,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撰写和发表了《论司马迁》等几十篇论文,出版了《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等几部著作。周运鸿,曾先后在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及美国爱迪生焊接研究所工作,现为加拿大微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滑铁卢大学教授兼先进材料连接中心主任。康宽滋,江铃铸造厂总工程师,曾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贡献奖。康盈,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现为英国皇家特许城市规划师。还有中央电视台正处级主编康浩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爵誉,真是藏龙卧虎啊!他们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在国内外的大都市里展现爵誉人的风采。

                                       

      一个个爵誉子弟走出了村庄,他们的父老乡亲却依然固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在爵誉,我们看到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楼房,造型各异、美观大方。彩电、冰霜、洗衣机等这些城里人拥有的家电,在这些楼房里都能找到。爵誉人正在挑战城里人的生活。

    尽管爵誉人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自改革开放后,外面精彩的世界,诱惑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脚步,他们离开家乡,闯入广州、上海等繁华的都市,挤进打工仔、打工妹的行列。有些年轻人在外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后,又返回家乡,办起了自己的工厂;有些在外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再也不是昔日的打工仔了,他们的头上罩着另一层光环:厂长、经理、董事……他们回乡探亲时,一身西装革履,开着自己的小车,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孝敬年迈的父母。那风光,那气派,犹如衣锦还乡的绅士。

    这就是爵誉人,在他们高贵的血统里,蕴藏着智慧和自信。

                        

     古村依旧,风韵犹存。

     我站在牛吼江畔,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村,感慨万千。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使整个村落弥漫在一种祥和、恬静之中。我在想,爵誉究竟有多美?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如果说骛源古村是大家闺秀,那么,爵誉古村应是小家碧玉了。她们同样有着青砖灰瓦的老祠、明清建筑的古屋;同样有参天的古树、潺潺的小溪、泛着涟漪的池塘。只是前者名闻名遐迩,后者鲜为人知。骛源——爵誉,同在江西省内,她们就像一对相隔数百里的姐妹,她们同样属于青山逶迤、碧水长流的田园式的自然美。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7 02:21 , Processed in 0.0662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