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报纸上写一点文史的文章,尤其是泰和的历史。我很爱这座城市,虽然说,我的籍贯并不是泰和,但按照现代人的说法,生在何处就算是什么地方的人,按照这个标准,我也算是一个泰和人了。 我的家族来到泰和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有时,我在想,祖父是一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何以把家扎根在这样一块土地上,以致于1949年,从香港到台北的码头,他毅然回头。 我一直在找这个答案。记得在帮政府做《泰和网》时,接到一封来自美国的E-MAIL,是一位老人,在询问县政府大院里的草木,我一时兴起,根据他的姓,妄自揣度他可能是49年逃往海外的老县长或是他的后人,所以才对县政府如此熟悉。我回了一封信去,把我的猜测在信中问了问,没有回音。不知道,是没收到,还是别的什么。 我忆起祖父说过,民国年间的泰和是相当繁华的。县志上,曾记载,江西省国民政府迁泰和时,泰和从泰和中学到上田都是房子,就连现在城南光明路附近都是。我没找到江西省国民政府在泰和的地图,在网上却找到1932年印制的一张军事地图。泰和的县城,就是这般模样。地图很详尽,由于太大,我只传了县城中心部份给大家共赏。而同期,江西很多县城,就跟这张地图上的沿溪差不多。 记得政协编过一本《文史资料》,里面描述了泰和的城墙,只有文字,没有图证。后面写到江西省国民政府搬迁至泰和期间,拆除了城墙。小时候,我一直耿耿于怀,多好的古迹,拆掉了,可惜。不然,和万安一样,又是旅游景点。然而看了这张地图,城市要变大,一些不合适宜的东西还是要拆的。 看着1932的泰和,心中莫名的兴起几分感叹,再过100年,泰和又会是怎样一般模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8:50:12编辑过]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7 02:36 , Processed in 0.1775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