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循(1385—1462),字德遵,号芳洲。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状元,官至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他一生有过辉煌,也有坎坷,最后含冤而终。 少年时代 陈循生于明洪武乙丑年(公元1385年) 从政翰林 陈循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四十三年,是重要侍臣之一。明成祖朱棣至北京,命他取秘阁书进宫,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洪熙元年(1425)任侍讲。宣德初年(1426)受命入直南宫,日承顾问,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宣宗朱瞻基巡视时,陈循仍是随从,不久升侍讲学士。正统元年(1436)兼经筵讲官,后进翰林学士。共事有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杨溥,内阁学士高毂、商辂、萧镃、王文,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侍郎于谦等。起初朝廷大事,官吏和百姓建言,以及奏章的草拟,都是“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史称“政归三杨”。到正统九年陈循入文渊阁,典机要事务时。杨士奇、杨荣,已先后去世。陈循和曹鼐(今河北正定人,宣德八年癸丑科状元)、马愉(今山东临朐人,宣德二年丁未科状元)三人掌内阁。由此,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英宗朱祁镇认为杨溥已年老,应休息颐养,命陈循等予议。陈循受圣旨:“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正统十年(1445)年陈循晋升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底)又升为户部尚书,仍兼其它职务。景泰元年(1450)升为首辅,景泰二年(1451)升为少保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 陈循是一个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怀抱着治理国家和减轻人民痛苦的愿望,又好为排难解纷。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得罪宣宗,将要治罪。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于是得到解脱。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引得宣宗发怒,陈循婉言为他解释,宣宗才免刘祚一死。永乐戊戍年(1418),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使者均来自皇宫,人皆惶恐。陈循与梁潜居同院,尽力庇护他的家人。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当时多散逸,循遣人访求于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公所赎也”。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是明代的文学家。如《省亲诗赠郭绍容》:“忆别严亲久,今朝定省游。满斟桑落盏,稳驾木兰舟。燕语东风暖,莺啼绿树稠。倚门亲望久,去去莫迟留。”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事亲至孝的情感,语调亲切和谐,感情真挚深厚。又如《山城月夜自和东行集句韵》:“蟾光如水浸清秋,防塞将军在戍楼。千里无尘烽火寂,夜深犹起看旄头。”这首诗写的是和平时期的边塞生活,尽管边防无战事,却仍然月夜查军情,这正是对官兵们的赞扬。宣德十年(1435)与王直、王英受命修《宣庙实录》。他的著述还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咏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陈循是明代第一个官至一品的状元。他为人宽厚,关心人民疾苦。景帝朝,有一年冬天,皇帝到河南、河北视察,适逢大雪,麦子冻死。循上疏,请求拨款购买麦种给百姓补种,代宗允准。 保卫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南侵,明军溃败,塞外城池仅剩一座大同(今属山西),也被也先包围。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陈循与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等率百官谏阻。然而英宗被王振蛊惑,不听劝解,执意亲征,结果在 到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有陈循的一份心血。 蒙冤受屈 景泰元年八月,也先进攻失败,改变策略。将英宗纵归,企图使明朝内乱,再相机行事。英宗回北京后,被安置在南宫,以太上皇身份幽居,但念念不忘复辟。景泰八年(1457)春正月,代宗病倒了。眼看一年一度的郊祀大典即将来临,他支持着病体来到南郊斋宫,把武清侯石享召到榻前,要他代行效祀礼。 石享,渭南(今属陕西)人,勇武过人。也先兵临北京城下,他于德胜门大败也先兵,被封为武清侯,代宗召他时,他官居太子太师。石享应诏入斋宫,见代宗已病入膏肓,出来后便去找都督张车兀 、左都御史杨善和太监曹吉祥,密谋请太上皇复位,他想借帮助英宗复位,以永保富贵。至十四日代宗不能视朝,陈循与高毂、肖镃、商辂闻中贵兴安在右顺门里,就对他说:“永乐中,大驾或二三日不能视朝,则令百官赴东宫朝参启事。此祖宗旧例,公所知也。今事如此,须请复正统东宫,以代视朝参为便。”兴首肯。陈循出来后与礼部侍郎邹干、姚虁等商议,希望有众多官员参与。但大部分官员到了后,既有赞成又有反对者,意见不统一,陈循说:“赞成者请将姓名写在奏稿上。”于是从者遂众。第二天,奏章送上,批答:“不允”。第三天,陈循等再率领文武百官送奏章,誓达目的。因奏章末尾列官职姓名数量多,待到写完,则已过了下午三点,来不及上奏。次日黎明,“百官奉迎圣驾,重登宝位”,英宗重新登上了阔别八年的帝位,史称“夺门之变”。陈循等都欢喜,认为是一大幸事。皇上回到文华殿,召见陈循与肖镃、商辂,告诉他们仍任旧职。封石享为忠国公,徐有贞为武公伯,入内阁。第二天,因平素多次求陈循推荐自己而落空的徐有贞。以迎英宗复辟有功,而恃势诽谤陈循,胁迫六科弹劾陈循,但英宗没有追究,第三天,他们再发起六科十三道进行弹劾,诬王文、于谦有迎立外藩之意,被处死,子婿戍边。陈循与商辂,肖镃知情与谋,陈循被刑杖一百并流放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商辂与肖镃被逮捕下狱。至此,一批拥戴景泰皇帝的文武大臣被撤职、充军和杀害。 平反昭雪 不久,英宗发觉原来陈循等内阁诸臣和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鉴于景帝病危,本拟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早朝时,劝景帝同意英宗监国。而石享、徐有贞侦悉这一讯息后,抢先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这样既可借此邀功请赏,又可趁机排斥异已。英宗获悉这一真实情况后,深感上当受骗,懊怒之余,五月将石享处死,七月,将徐有贞发往云南金齿卫为民。陈循也随即从贬所上书英宗,他说:“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恭诣南宫,奏请陛下再次临朝,不仅皇宫中没有任何骚动不安,而且也可以表明天下永远是陛下的。而石享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圣旨曰:“陈循历事朝廷年久,曾效勤劳,因被石享等挟私诬害,坐罪充军。今观其所奏,是非明白,情实可矜,特放回原籍,为民闲住”。壬午(1462)四月,陈循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结束了五年的流放生活,心身受到极大推残。 营葬故里 公元一四六二年,陈循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仅五个月,于 成化元年(1464)于谦子于冕自龙门戍所陈情为于谦辩冤。成化三年,于冕奏请追恤,得允,赐祭,复父官,复子荫。陈循女婿李遇任南京工部都水司朗中,于成化六年援于冕例,为臣请乞,蒙宪宗赐祭复官。谕祭文云:“卿制科首选,纶阁重臣,祗事累朝,克副倚毗,顷因权奸诬构,暂谪遐方,幸先帝明并日月,寻赐昭雪,敕还故里,以在年终,可无憾矣。兹特复卿旧职,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悯其忠,式遵先志;厄于前而伸于后,永惬人心;灵爽如存,歆余至意!”成化七年五月十一日,皇帝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张永谕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6 08:23 , Processed in 0.068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