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周、梁生斌 岁末年初,泰和县农村的新生力量—— —“农场主”在各自的农场里忙碌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后,当地有一大批农民改变种植水稻单一发展的模式,搞起综合农业开发,筑起各自的农场梦。如今,全县120余家家庭农场正蓬勃兴起。 老支书建场养老 伴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录竹村村支书庄碧文的农庄,只见,水面碧波荡漾,山体红绿相间,猪舍鳞次栉比,土鸡林下觅食。 “平日里除了处理好村务之外,空闲时到鱼塘边、猪圈里转转,是件极享受的事。”2005年,一直漂泊在外的庄碧文选择回乡办起了农场,和妻子刘冬莲做起了“农场主”的养老梦。通过盘活村民水田和山地,承包鱼塘100余亩、山林400余亩,建起4栋猪舍养猪400多头,其中母猪90多头,自繁自养,年出栏量1000余头,年净收入可达40余万元。 “我这里放养的鱼成活率达95%以 上,猪也很少生病,关键是防疫工作做到位。”庄碧文兴致勃勃地介绍着经营农场的妙招。治病不如防病,定期消毒,定期打疫苗不可少。鱼分种类分习性进行“梯塘”放养,让鱼充当调节水质的“清洁工”。庄碧文趁枯水期洒下草种,待至丰水期,鲜嫩的草便成了鱼儿们的天然饲料。鱼塘边栽种果树、蔬菜、花生、西瓜近30余亩,就地取肥。养猪的排泄物先经过沼气池再排向鱼塘,减少了对鱼塘的直接污染。同时,全家烧水做饭都用的是沼气,喝的是自酿米烧,蔬果鸡鸭鱼肉样样是自产,节约又生态。 村主任“赶牛”发财 走进碧山村村主任匡文光的牛场,满眼牧草在劲风里摇曳,牛棚里吼声连连,饲养员和清洁工来回忙碌,好一派热闹景象。匡文光共建了五个牛棚,存栏肉牛达540头,今年出栏肉牛六七百投,获利120多万元。 匡文光,1972年出生,2011年开始任碧山村村主任,平时就爱琢磨一些致富门道,2008年,他养起了七八头牛,随着牛市的一路走俏,并依托紧临泉南高速的区位优势,肉牛销往福建等沿海地区。同时,他在牛场周边承包了80余亩鱼塘,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 “如今养牛成本在不断上扬,光饲料每天每头牛从原来的2元上升至5元。用工难,工资高,请到的人多是六七十岁。”匡文光分析着这发展态势喜人背后的困难。 为破解难题,匡文光多处取经学好养牛技术,回来精心调教工作人员给牛儿们调配营养套餐、统防统治。“趁着牛市行情还不错,我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和牧草种植面积,采取场养与圈养相结合,规模养殖与科学养殖共同推进。”匡文光描绘着他的农场蓝图。 在他的带领下,灌溪镇养牛达100头以上的有10余户。 新支书的“新梦想” 在一个“庄园”里,笔者看到了4月上任的石山乡上居村村书记陈文广。1967年出生的他满脑子商业细胞,2001年在广东做贸易,年挣一两百万元。“迟早要回乡”的念头一直主宰着陈文广的思维。2008年,他开始谋划自己梦中的农庄生活。回乡后,他承包了80余亩鱼塘,建起了5栋猪舍,年出栏生猪900头,并栽种柚子、柑橘、杨梅等果树300余亩。庭前屋后栽种了上百种草木,进出庄园的小路旁、池塘边栽种了1500余棵桂花、樟树、罗汉松、杜英等树。肃杀的冬日却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宛若一个世外桃源。 “开始没想到会搞这么大。”陈文广感叹,种养规模在不知不觉中扩大,投资从300万元猛增到500万元,用工从原来的五六人到如今的五六十人。目前,他的庄园已建成8间客房、四五百平方米餐厅,下一步计划养上鸡鸭等禽类,打造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一体化庄园模式。一个生态优美的农庄初具雏形,陈文广又有了新的想法。“听说橄榄行情不错,橄榄油市场价高达100元/千克。”陈文广跃跃欲试,想尝试种一下这个新鲜物种。 今年4月,陈文广在自己的庄园里试种了35棵橄榄树。如果长势良好,他打算承包村里的1000余亩荒山,以合作社的方式鼓励村民共同参与种植橄榄。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和在线
( 赣ICP备19005484号 )
GMT+8, 2025-4-6 07:53 , Processed in 0.1148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